重看 蜘蛛侠 谈美式英雄主义的变化英文「漫威 蛛丝」
学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这个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细枝末节在这里就不做做探讨了。在17世纪的时候,一股海盗般移民的浪潮席卷全球,建立是在殖民地独立的基础上的美国就是移民国家,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约两百年。
个人最认可的是这里面充满经济、宗教和政治多种动机。政治上受到迫害,受到排挤的清教徒,希望到新大陆开疆拓土,都是为了什么?为的是获得美好的生活,从而不再受压迫,不再受约束。结果而知,在拥有这样思想意识形态的众多移民基础上建立的美国,个人自由永远是第一位,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强调人权大于主权。
崇尚自由的国度,无疑造就了个人英雄主义,美式英雄主义更是对个人力量彰显的淋漓尽致。
文化传播需要载体,电影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载体,更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体现。
通常了解到的美式英雄主义,也多是在接触了美国电影后的感悟。不去啰嗦历史记录,单就电影来说,各种好莱坞式的虚幻无形将美式英雄主义表现地更加“简单”,高额票房透出了人们追逐英雄的强烈欲望。迎合大众口味,就是一点“爽”。
美国人的超人梦1993年超人首次出现在漫画中,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的卡通人物形象,再到上百集电视剧,美国人做了近半个世纪的超人梦想。后来又有了《超人归来》。看过超人后又会发现,哪里好像不对。超人首次出现在漫画里时不是万能的,之后,逐渐顺应各种人们的想象和需求,超人变得趋近于完美。超人从一开始只能赶上超速列车到之后超越光速,他有超级强大的视力,听力和智力,以及刀枪不入的身体构造。甚至,超过死亡。
《拆弹部队》、《拯救大兵瑞恩》、《坚不可摧》、《珍珠港》、《父辈的旗帜》,到后来的《超人》、《蜘蛛侠》、《X战警》、《神奇四侠》、《刀锋战士》、《蝙蝠侠》、《复仇者联盟》……等等,杂糅着宗教、政治、科技、种族、战争、情感,由本土到全世界、由地球到宇宙。好莱坞无数的英雄主义题材电影,甚至是娱乐式英雄主义,持续对外文化输出,对全世界进行商业、娱乐输出,有着深远影响。
凡人英雄先讲述另一部影片,由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虎胆龙威》(1988年首部,共有5部),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主人公的妻子在日本公司工作,被邀请参加在该公司一栋大厦的30层举行的圣诞晚会。然而一群匪徒却打起了大厦金库中存有的六亿多元公债券的主意。他们封锁了大楼,将参加晚会的人扣作人质。麦卡伦侥幸逃脱,只身与匪徒们展开了周旋,最后凭借一己之力将歹徒击溃,救出自己的妻子。
这部拍摄于八十年代末期的电影,可以用绝对经典来阐述。首先说到情节,相当的紧凑,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花言巧语,直接就进入了主题,所有的安排都恰到好处。线索丝丝相扣,伏笔前后呼应。每次都是在最紧要的关头,主人公能化险为夷,却惊的我们一身冷汗。说到场面,更是火暴、特技,爆破的效果都非常的出色。直升机、小型装甲车、整个楼层的爆炸效果都非常的逼真。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是影片最出众的地方。
首先,本部影片中的英雄突破了《第一滴血》(1982年,共5部)兰博的无敌状态:不会受伤、不会累、更不会畏惧地拿着枪冲出来横扫一下就会倒下一众匪徒,没有任何悬念。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知道疼、会受伤、会气馁的英雄。为什么定义他为英雄,因为他有着自己的信念,为正义而战。尽管遇到很多不如意、很多挫折,尽管很多时候想放弃,可是最终还是坚持到底。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类英雄。看过影片的,都还记得他没穿鞋,结果激战中被玻璃割伤了脚,一个人躲在顶楼和黑人警察聊天的一幕。在那段对话中,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英雄内心世界的刻画,他们是有七情六欲的人,是知道疼痛害怕,会退缩的人;但是他们也是有着坚定目标,不会屈服、最终走完自己的路,履行完自己责任的人。
这样的影片还很多,可谓是平凡出英雄。
重看《蜘蛛侠》2002年上映的《蜘蛛侠》,便是作为超级英雄电影来重构诠释英雄的存在。一名普通的学生机缘巧合下,竟然被一只实验室里的超变异蜘蛛咬到后,获得了超人的力量。之后,亲人遭受罪恶侵犯致死、失去朋友、崇尚漫画里的英雄人物、爱情、对抗强大敌人……,好莱坞式的老套路讲故事,还是挡不住人们对于平凡英雄的追捧。影片中,那句经典台词:“能力越大,那你的责任也就越大。”更是对超越自身力量获得者对社会责任的诠释。
(一)普通人获得超能力
中学生彼特·帕克(托比·马奎尔饰)自幼父母双亡,与舅舅、舅妈一起生活在纽约皇后区,过着一个普通学生的生活。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彼得和同学们去看有关蜘蛛的科学展览。正在拍照的彼得没有注意一只基因变异的蜘蛛从大棚的吊灯上顺着蛛丝猛然掉落,慌不择路间在彼得的手上咬了一口,彼得的手马上肿了起来
回家之后彼得在发了一夜的高烧后,突然发现自己竟被神奇地赋予了蜘蛛的那种能够感知危险来临的第六感,还拥有了许多非同寻常的能力:他成了一只力量超凡、身手敏捷、可以飞檐走壁、发网状粘液的“蜘蛛人”。
(二)受到罪恶侵犯后的褪变
像所有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一样,彼得为自己设计了一套红色蜘蛛紧身服和面具。不久他出现在电视转播的摔跤比赛场上,用自己神奇的力量打败了强悍的对手。但摔跤比赛的主办人拒绝发给彼得3000美元的奖金,理由是他赢得太快了,彼得因此怀恨在心。
没想到天赐良机,彼得正好撞上从那个主办人办公室里逃出来的窃贼,为报复主办人他放过了窃贼。由于彼得的自私,他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是这个窃贼杀害了他亲爱的舅舅。作为蜘蛛侠,彼得给了那个窃贼应有的惩罚,但他深受悔恨的折磨。
他恨自己没有早日行侠仗义,并在悔恨中想起了舅舅跟他说过的一句话:“能力越大,那你的责任也就越大”。彼得将这句话铭记在心,他决定献身于与罪恶的斗争之中。从此,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犯罪行为,蜘蛛侠就会从天而降,协助警方把罪犯绳之以法。
(三)昔日朋友变成对手
哈里的父亲诺曼·奥斯本(威廉·达福饰)原本既是一个有钱有势的生意人又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在一次严重失误的科学实验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配方可以提高他的智商,增强他的力量。
于是诺曼的野心逐渐显露,他杀害了助手并以邪恶的化身——绿魔出现在世上,而平常则仍是一位正人君子。正是这种迷惑使哈里始终以为他是个好父亲,而彼得也险些遭到他的毒手。
绿魔劫持了玛丽做人质,要挟蜘蛛侠,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终于来临了。在一座天桥上,搏斗极为惨烈又惊心动魄,彼此的胜负仅在毫厘之间。当蜘蛛侠抢先一步击中绿魔的要害后,彼得发现他竟是哈里的父亲。诺曼一边哀求彼得手下留情,一边却突发冷箭,但这终究未能使他逃脱被惩处的下场 。
《蜘蛛侠》首部爆火后,人们开始回顾《蝙蝠侠》,之后的《钢铁侠》系列把个人能力的赋予放大到了一定高度,主角托尼斯塔克出生在纽约的贵族家庭,名副其实的科技天才,17岁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之后接受了家族创办的全美最大军火科技公司—斯塔克工业公司。与平凡的小人物蜘蛛侠不同,托尼是一位腰缠万贯的花花公子兼“当代达芬奇”,亿万财富使得他有能力打造那幅人人期待向往的“超级战甲”。两个不同世界里的公子哥,做着同样的惩恶扬善的举动。反派越穷凶极恶,越是能彰显主角的英雄形象。
然而,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也逐渐发生着变化。逐渐由孤芳自赏的独行侠,开始向英雄团体组织靠拢,这就是后来的无法填的坑。以至于造就了一个独有的名词“漫威宇宙”,美式个人英雄主义逐渐转向集体主义。
美式英雄主义的变化(一)英雄角色多种多样
美国英雄必定是服务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会被大众认可接受。从前述简单罗列的影片名称,不难看出,美式英雄逐渐多元化,可以说愈来愈繁杂,更有需要另外创造一个宇宙来填坑。熟知的“漫威宇宙”、“DC宇宙”,不是用来填坑就是用来无限放大和扩展。
(二)冲突还是冲突
电影好看,不光要塑造好看的人物,还要有引人入胜的剧情。从单一的冲突,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冲突,其中不乏有种族的、经济、政治冲突。然而,冲突总归是还是冲突。以放大的情感来抑制“以暴制暴”逐渐变成主流。重点不是对敌对势力的制服,而是在英雄战胜邪恶力量后获得了感情的抒发,最后结局就是“枪炮”没有“玫瑰”来的实惠,解决问题更加简单。没错,这就是美式英雄主义的褪变。
(三)孤单英雄到英雄联盟
传统的美式英雄主义,往往是单枪匹马与对手势力斗争,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英雄一般都是独来独往,如同西部游侠。这其实是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的缩影。《美国队长》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简单的思想。也让后来的超级英雄逐渐加入到小团队组织当中,由个人主义变为了集体主义,美队更甚被塑造成为具有非凡领导能力的人物。
在谈到英雄主义的时候,往往会拿出美国电影中各种英雄人物形象来比拟,进而习惯地认为英雄主义主要存在于宣扬自由民主的美式国家中。中式英雄主义,更多地是以牺牲小我为国家大义的革命英雄主义,但是《战狼》的出现,不光是体现了爱国主义,更是在第二部中体现了中式英雄主义。《流浪地球》的出现,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中式英雄主义的思想。我们最应该客观看待的是如何持续激发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期待更多中式超级英雄影片的涌现。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