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车险保费上涨「为什么保费总额反而比保额还高呢」
开年以来,A股的行情让股民的心情普遍不美丽。
去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收报于3639点,今年以来跌幅7%。各大板块普跌的情况下,中国平安作为非银金融板块龙头股表现稳定,股价一直稳定在50元/股上方。经历2021年的股价波动,中国平安似乎进入了一个筑底的新周期。
作者 | 李白玉
编辑|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岁末年初是保险公司传统的开门红。行业在经历了前三季度的保费增速滑坡之后,始于2021年四季度的“开门红”来得稍晚。事实上,随着行业发展进入转折期,监管部门近年来一再强调业务节奏的稳健,要求险企淡化“开门红”。
去年10月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人身保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的通知》,强调各险企应合理规划全年发展任务,平衡业务发展节奏。
对险企来说,摒弃人海战术和以高费用换取短期业务发展的经营思路,转而聚焦提质增效已成为共识。比如众所周知,中国平安一直严控队伍质量,截至三季度末,平安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70.62万人,较去年底降幅达31%。改革使其寿险业务承压,也导致全年保费收入下降。
保费收入减少是可预见的,近日中国平安披露了去年全年保费收入情况。虽然2021年保费收入不及2020年同期,为7603.33亿元,同比下降4.64%。平安寿险业务是其中大头,占去4570亿元。在代理人规模削减三成的情况下,全部保费收入仅减少不到5%,这个降幅明显好于预期。
中国平安去年12月保费止跌回升,单月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3%,环比更是大涨38.28%,环比增速甚至高于2020年12月的环比增速。值得一提的是,三季度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费环比提升6%。
平安的寿险改革在经历阵痛之后迎来曙光。
人均新业务价值提升去年一年,中国平安在资本市场经历阵痛,股价较高峰时接近腰斩。
起初导火索是踩雷华夏幸福,同时寿险改革进入深水区,新业务增长不及以往;更宏观来看,疫情影响经济形势降低人们购买保险的意愿,人口红利潮退,代理人渠道面临转型压力。
总之,优质大白马一时间成为质疑焦点,“中国平安究竟值多少钱”众说纷纭。
国信证券认为,部分投资者对于中国平安的评价其实不太公平。90分同学和70分同学相比,无论上升空间还是提升难度都大上许多。对于寿险企业而言,代理人依旧是主要渠道,如果拿“新业务价值/代理人数量”指标来衡量,中国平安的价值创造能力高于其他企业。
“而且一直以来,中国平安的改善都是持续的,不曾有过大的波动,足以证明中国平安的经营能力之强。论到价值投资,我们首推中国平安。”《国信证券-保险行业2021年投资策略》如此分析。
要说明一家保险公司的估值,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主要集中于寿险,这是保险公司收入的大头,但因为很多保单持续时间很长,需要长期缴费,对应期间不同的费率利率,在判断整体价值的时候难度很大。
因为寿险公司的利润存在滞后性,每一年的利差都与宏观环境息息相关,传统的PE估值体系并不适用。内含价值(EV),即公司未来利润现值加上调整净资产价值,是通常寿险公司价值的体现。
而新业务价值代表寿险企业新增利润,决定了利润蓄水池进水口大小,是内含价值成长性关键。
以中国平安2020年报为例,剩余边际摊销和净资产投资收益分别占净利润的84.9%和13.7%,两者合计占比高达98.6%。
图片来源:中国平安2020年报截图
剩余边际摊销主要来源寿险存量业务,保单卖出后,客户每年缴纳的保费是利润的蓄水池,这部分利润稳定,不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每年释放。
而剩余边际摊销 = 上年存量业务摊销 上年业务在当年摊销 当年新业务摊销
虽然剩余边际摊销主要来源于存量业务,但存量保单会逐年较少,所以要确保有足够的剩余边际摊销,必须增加新业务贡献。
图片来源:头豹研究院研报
新业务价值受新单规模和新业务价值率影响。
新单规模方面,由于代理人数清虚,倒逼中国平安提升人均产能。根据2021三季报数据,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个险代理人的数量已降至为70.6 万人,同比 降幅高达32.6%,月均规模下降倒逼人均月均产能提升,前三季度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4%,人均新业务价值三季度环比提升12%。
新业务价值率方面,叠加疫情等因素影响,重疾等长期保障型业务需求持续承压,高价值率业务占比降低导致整体价值率有明显下降,拖累新业务价值增长。目前,平安深耕保障市场,一方面推动重疾产品体系的精细化,另一方面进一步开拓终身寿险等其他保障市场。此外,平安持续加码“保险 健康”、“保险 养老”,拓展服务外延,产品改革所释放的动能值得期待。
总的来看,在近两年疫情等因素作用下,平安业绩出现波折,但这并不能用于否定寿险改革的作用。中信建投研报认为,2022年,人力企稳、产品升级,平安新单增速将大概率呈现恢复提升态势。
首席投资官换人,资产端可期如前所述,保险公司的收入来源除了保单,还有投资。二者相互影响。
如《证券日报》分析:“从保险产品角度分析,若投资收益较高,在保险产品设计时,会为保户预留出更多收益,这样利于险企销售保险产品。反之,若投资收益较低,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必然受到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说,险资提高投资收益率,对保险公司经营有正反馈,反之亦然。”
客观来说,中国平安的投资水平并不差,甚至领跑行业。和许多人印象中不同,对比行业的总投资收益率,除了2018年略微偏低以外,中国平安最近5年的投资收益都是行业领先。在被诟病的2019-2020年依然领先。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平安总资产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08万亿元。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近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约3%。前三季度,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4.2%,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3.7%。
据测算,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近10年平均总投资收益率为5.3%、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5%,均高于5%的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
从去年整体环境看,监管环境趋严,险资配置资产更注重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增配债券、减配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
据2020年报,中国平安保险投资组合3.74万亿元中,债权型占比67.1%,其中债券投资1.87万亿元,占比50%,这是最重要的投资。合并报表的附注显示,这部分主要为政府债、金融债等,相对较为安全。
债权计划及债权型理财产品4126亿元,占比11%,绝大多数为基建38.1%、高速公路11.8%、电力6%等基础设施,以及非银金融26.9%,及不动产17.5%。主体基本也是国企为主,相对较为安全。
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9月30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89%,长债利率震荡下行,压制险资固收类投资收益表现。
如何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又能提高投资收益,从而促进保险产品销售?这是平安在内所有险企都面临的考验。
平安投资水平不行的印象源于平安投资了不少地产企业,而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且华夏幸福投资暴雷过于瞩目,导致平安成为众矢之的。
只谈毒性,不谈剂量没有意义。
平安旗下有多个投资主体,比如平安资管,平安不动产、平安资本等等。截至2020年底,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高达3.74万亿元。因华夏幸福计提减值仅为359亿元,不足投资组合的百分之一,虽是黑天鹅,但实际影响也有限。实际上,在大热赛道龙头股身上,平安的身影也并不少见,诸如药明康德、宁德时代等。
值得一提的是,1月20日晚间,中国平安聘任邓斌出任首席投资执行官,担任此职务十年之久的陈德贤因个人年龄原因退居二线,继续担任投资管理委员会主任。两人与首席风险官张小璐分工协作,进一步夯实平安“三位一体”投控体系。
中国平安表示,该项任命旨在进一步夯实公司的投资管理体系和投资能力建设,加强投资策略的前瞻性、投资经营的稳健性和投资管理的合规性,提升投资风险管理能力。
邓斌生于1969年,全球视野广阔。早年曾任职原对经贸部(现商务部)人事司。后来转型进入保险业,在美国国际集团(AIG)任职亚洲市场风险管理区域负责人,后加入友邦保险集团,出任场风险主管、投资分析总监、投资方案暨衍生品总监、中国战略项目总监等职。2021年12月,邓斌加盟中国平安。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邓斌加盟,与陈德贤、张小璐协作互补,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平安的投资管理能力,更加优化险资投资及其他资产的配置策略,提高投资绩效,强化风险管控和投后管理能力,推动平安的投资板块高质量发展。
平安经历的阵痛,是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而要想结束“水逆”,需要从负债端和资产端优化策略。
这一点,平安比任何人都清楚。
你看好中国平安的长期价值吗?欢迎评论区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