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对经济的影响「央行为什么降息」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然而,货币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最近几十年,西方国家在运用利率政策来调控经济时,往往只能调整个寂寞。
总的来说,在经济过热时,加息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经济衰退时,降息未必就有用。
为什么降息没有效果?
有人想到凯恩斯主义中的流动性陷阱。
没错,确实有这个道理。
然而,流动性陷阱不是最底层的逻辑。
懂的人自然明白,不懂的人你还要向他耐心解释。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市场主体借钱无利可图。
毕竟无论再低的利率,借钱总是要还的。
以下我们通过几种利率的概念,抽丝剥茧地分析这个逻辑。
一是基准利率。
以美联储为例,基准利率有两种,分别是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拿着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短期融资。
通过再贴现这种方式来调整市场利率,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票据规模的限制。
而联邦基金利率更加立竿见影!
有人把联邦基金利率等同于美国同业市场利率,实际上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
美联储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都是私人机构,无法使用行政命令直接干预其他商业银行的运作。
它和其他商业银行都是同业市场的参与者,从这个角度看,大家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商业银行在这个市场借钱,看的是谁给的价格低,就向谁借?并不是说非要向美联储借钱。
但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美联储最大的优势就是资金实力雄厚,理论上拥有无限的货币供应量。
联邦基金利率就是指美联储拆借给商业银行的利率。
只要把这个利率降低,低于其他资金提供方,有需要的商业银行都会找它来借钱。
其他资金富余的商业银行不得不跟随降低报价,这样就达到了降息的目的。
降息比较简单,加息相对复杂些。
在市场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美联储单方面提高联邦储备利率,其他资金富余的商业银行未必会跟进。
因为对它们来说,美联储是提供资金的竞争对手。对手涨价了,等于让出了市场份额。
那么,资金紧缺的商业银行就会向他们去借钱而不理会美联储。
这时,美联储就会在公开市场抛售国债,吸纳多余的流动性,造成同业市场资金紧张,利率自然就会上涨。
这种方式多操作几次后,市场就会形成预期:一旦美联储提高联邦储备利率,其他银行马上跟进。
美联储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下一步的公开市场操作了。
因此,联邦基金利率就成了最有效的基本利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
二是实际利率。
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制定出来的存贷款利率,都是名义利率,没有计入通货膨胀。
实际利率就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后的利率。
实际利率越高,居民就倾向于少消费,多存款;反之,就倾向于多消费,少存款。
对市场主体来说,实际利率越高,就越倾向于少借钱;反之则倾向于多借钱,扩大生产。
因此,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利率及利率政策。
三是均衡利率。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均衡利率可以看作是资金的均衡价格,也就是当资金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市场的出清价格。
均衡利率可以看作市场利率。
但是,资金又不同于普通的商品。
因为资金本身就有一个乘数效应。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放大的。
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10%,最多可以放大十倍。
资金理论上是由存款者提供的,但正是有了货币乘数,央行可以迅速地调节供应量。
除了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还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增加了,均衡利率就会下降。反之,货币供应量减少了,均衡利率就会上涨。
均衡利率必须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否则只有少数高利润的行业才能借得起钱,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将会失衡。
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平均利润率会下降。市场主体的借贷需求也会下降,导致均衡利率也跟着下降,实现自我调节。
在一些实行利率管制的经济体,通常央行会规定一个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这个利率与均衡利率存在着偏差。
当经济衰退时,央行会调低这个贷款的利率,也就是主动降息。
降息有没有效果?就要看基本利率与均衡利率之间的利差如何。
假设在经济衰退之前,基本利率5%,社会平均利润率7%,两个百分点的利差促使市场主体积极借贷扩大再生产。
当经济衰退了,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到3%,贷款基准利率必须下降到5%以下,才有可能产生效果。
因为在经济衰退期,人们的预期都不乐观!
两个百分点的利差未必就能刺激市场主体借钱扩大再生产,必须再扩大到三个、四个……百分点。
如果降息力度不够,少于两个百分点,利差反而缩小了,这就没效果了。
以上是实行利率管制的经济体的情况,那么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经济体呢?
这些经济体的央行并不直接规定贷款利率,而是通过拆借利率或者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手段降息。
利率越降越低,边际递减效应发挥作用了,这里不得不谈到流动性陷阱这个概念了。
当利率降到了零,这时就对各方产生了不好的预期。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利率已经降无可降,将来大概率会加息。一旦加息,目前的有息债券都会价格暴跌,因此不会购买。
他们宁愿以储蓄的形式存在银行,以便将来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这就是流动性偏好。
这样一来,公司直接发行的债券卖不出去,只有向银行间接融资。其实它们未必就有借钱扩大再生产的需求。
对于银行来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把钱借出去,很可能有去无回,宁愿放在这。
零利率刺激经济都无效了,于是出现了负利率。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准备金,不但没有利息,而且还要付钱。
央行以这样的方式促使商业银行把资金借出去。
但商业银行可以把这个成本转嫁给储户,向一些有钱人收取现金保管费。
因为这些有钱人把几千万上亿的现金藏在家里,付出的安保成本会更高。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就能获得利润,更没有放贷的动力了。
所以在利率极低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失效了。
既然私人不愿意投资扩大再生产,那只好由国家出手了。
此时,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很低,甚至为零,用来刺激经济的效果要比货币政策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