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中国绿色债券存量居世界「2020年债券市场行情怎么样」
全球市场方面,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累计发行规模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2021年新发行1.1万亿美元,同比增速达46%。欧洲在全球可持续债券总体发行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中国市场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境内贴标可持续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4万亿元。其中,贴标绿色债券仍然是规模最大的品种,累计发行1.98万亿元,占到全部可持续债券的49.5%。2021年全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6083.5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65%。2021年以来,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创新不断,其中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品种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碳中和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分别达到3346.11亿元和462.5亿元。
展望未来,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发展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双碳目标下,转型类债券(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将迎来快速发展;二是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日趋严格;三是随着国际标准的趋同,可持续债券将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
展望三:可持续债券市场快速扩张
1.1 国际可持续债券市场
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累计发行规模达到2.8万亿美元,2021年同比增速达46%。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1],截至2021年末,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累计发行规模达到2.8万亿美元,发行数量达到1.6万只。其中,2021年全球可持续债券新发行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6%。近两年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快速扩张,仅2020和2021年两年的发行总量就占到了历史累计发行总量的64%。
从不同主题来看,绿色债券仍是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品种,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2021年发行规模增速最快。截至2021年末,全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1.6万亿美元,占到可持续债券市场的57.1%;其次为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分别为5388亿美元和5205亿美元,分别占到可持续债券总发行额的19.2%和18.6%;累计发行规模相对较小的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分别为1350亿美元和96亿美元,但2021年以来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发行规模正快速增长,仅2021年发行规模就达到了1188亿美元,超过2020年发行规模的10倍。
从发行地区来看,欧洲在全球可持续债券发行中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1年末,欧洲市场累计发行的可持续债券占全球总发行规模的比例超过40%,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具体到国家来看,中国的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规模在全球位居前列。2021年,中国发行的符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定义的绿色债券规模为68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819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发行国。同时中国也是2021年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符合气候债券组织定义)发行数量最多的国家,发行规模仅次于意大利和法国,排在第三位。
1.2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
1.2.1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总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境内贴标可持续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4万亿元。其中,贴标绿色债券(包括碳中和债券、蓝色债券等)累计发行规模最大,达1.98万亿元,占到全部可持续债券的49.5%;其次为疫情防控债券,累计发行规模1.54万亿元,占到全部可持续债券的38.5%;扶贫专项债券和乡村振兴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分别达到2829.78亿元和1731.81亿元,分别占到全部可持续债券的7.1%和4.3%;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累计发行规模462.5亿元,占全部可持续债券的1.2%。扶贫专项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和疫情防控债券都可以归入社会债券范畴。
1.2.2 绿色债券市场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中国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1.98万亿元,存量规模1.25万亿元。其中,累计发行规模最大的为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公司债,累计发行规模分别为7223.25亿元、4172.57亿元和3490.73亿元,合计占绿色债券累计发行总额的比例达到75.1%。同时,它们也是存量规模最大的三类绿色债券,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公司债存量规模分别为3401.87亿元、3039.55亿元和2677.95亿元,合计占绿色债券总存量规模的73.2%。
2021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长。2017-2019年,我国境内市场绿色债券年度发行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发行有所放缓,较2019年同比减少了24.3%。2021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迅速回暖,2021年全年发行规模达到6083.5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65.3%。2022年一季度延续了增长的势头,绿色债券季度发行总额达到2083.03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76.8%。从不同类型来看,2021年以来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表现亮眼。2021年全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达到2457.7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509.9%,在绿色债券发行总额中占比达到40.4%,排在首位;2022年一季度,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454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30.9%,在绿色债券发行总额中占比28.6%,仅次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在2021年以来同样维持了较高的增速,2021年全年发行规模1182.48亿元,同比增长250.8%;2022年一季度发行规模141.56亿元,同比增长213.2%,在绿色债券发行总额中的比例增长至21.3%,在2016年该比例仅为3.3%。
1.2.3 绿色债券创新品种(1)碳中和债券
2021年,交易商协会和交易所先后推出碳中和债券,作为绿色债券的创新子品种,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
自2021年2月首批碳中和债券发行以来,截至2022年一季度,中国境内累计发行的碳中和债券规模达到了3346.11亿元。其中,2021年全年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2725.52亿元,占到绿色债券全年发行总额的44.8%。2021年一季度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620.59亿元,虽同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到了当期绿色债券发行总额的29.8%。从债券类型来看,截至2021年一季度发行的碳中和债券中,债务融资工具和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最大,分别达到1368.57亿元和1155.32亿元,占碳中和债发行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0.9%和34.5%。
(2)蓝色债券
2020年1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积极发展蓝色债券。随后,交易商协会在绿色中期票据下推动了境内首单蓝色债券的发行,2021年7月交易所也在绿色公司债券下明确了蓝色债券创新品种的相关安排。蓝色债券作为绿色债券的创新子品种,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项目。
目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蓝色债券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境外市场,2020年9月和10月,中国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实现了中资商业银行和中资股份制银行的首单境外蓝色债券的发行。2021年7月22日,中国船舶租赁在中国香港成功定价发行了5亿美元绿色和蓝色双标签债券,这是中资企业首次在境外发行绿蓝色双认证债券,也是大中华区首笔同时取得绿蓝色双认证的中资企业美元债券,募集资金将投放于进一步开拓可持续发展海洋业务及优化海洋清洁能源资产,当中包括支持能源效率升级、污染防治和控制、低碳燃料、可持续运输等合资格的绿色项目的融资或再融资,助力中国航运行业实现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2]。
在境内市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已累计发行11只贴标蓝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71亿元。其中,境内首只蓝色债券于2020年11月成功发行,是由兴业银行独立主承销的青岛水务集团2020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蓝色债券),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3年,募集资金用于海水淡化项目建设,成为我国境内首单蓝色债券[3],也是全球非金融企业发行的首单蓝色债券。2021年全年境内贴标蓝色债券共发行了6只,合计发行规模36亿元。2022年以来,境内蓝色债券发行提速,仅一季度就发行了4只,合计规模32亿元,已达到2021年全年的88.9%。
1.2.4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2021年4月,交易商协会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主要是指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的债务融资工具,相关要求主要参照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原则》。与绿色债券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募集资金可用于一般用途,无特殊要求。
自2021年5月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以来,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境内市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已累计发行33只,发行总额462.5亿元。其中,2021年全年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共发行了26只,发行规模合计354.5亿元。2022年一季度,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了7只,发行规模108亿元,较上个季度环比增长了91.2%。在债券结构设计方面,不设具体要求或限制,发行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条款设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票面利率调升(或调降)、提前赎回、一次性额外支付等。例如,国电电力设置“2022年末发行人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较2020年末增长比例不低于11.9%”作为挂钩目标,若未达到目标,第3年票面利率将调升20BP。
1.2.5 其他可持续债券
除了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外,我国发行的扶贫专项债、乡村振兴债、疫情防控债券都属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债券的范畴。
(1)扶贫专项债券和乡村振兴债券
我国累计发行扶贫专项债2829.78亿元。2016年3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此后,各部门陆续推出了扶贫专项金融债、扶贫专项公司债、扶贫项目收益债、扶贫专项票据、扶贫专项ABS等扶贫专项债券品种,专项用于支持扶贫工作。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扶贫专项债券累计发行规模2829.78亿元,其中扶贫专项金融债、扶贫专项公司债、扶贫项目收益债券(属于企业债)、扶贫债务融资工具、扶贫ABS累计发行规模分别为1587.76亿元、568.98亿元、20亿元、509.20亿元和143.84亿元。
乡村振兴债券规模快速增长。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指导与规划文件相继出台,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随着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我国开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起,交易商协会和交易所相继推出乡村振兴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使其与原扶贫专项债券政策保持有效衔接。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已累计发行乡村振兴债券1752.81亿元,其中,2021年得益于交易商协会与交易所的相继推出,乡村振兴债券全年发行规模大幅增长,达到1272.03亿元。从不同债券类型来看,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累计发行的乡村振兴债券中,债务融资工具(包括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最大,分别达到了817.80亿元和788.89亿元,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累计发行规模则分别为102亿元和44.12亿元。
绿色乡村振兴债券兴起。作为我国两大国家战略,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绿色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也是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交易商协会也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票据可结合债务融资工具各类型产品进行注册发行,充分适应企业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后续,鼓励市场成员灵活搭配各类债务融资工具产品,如结合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等创新品种,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绿色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等”。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已发行19只绿色乡村振兴债券,合计发行规模110.6亿元,其中8只同时还贴标了碳中和债券。
(2)疫情防控债券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在2020年发行了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及交易商协会等明确提出对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的债券发行建立绿色通道。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疫情防控债累计发行规模达到1.54万亿元,主要集中在2020年发行。其中,抗疫特别国债累计发行1万亿元,分为三种期限,5年期、7年期、10年期, 5年期发行4次共2000亿元,7年期发行2次共1000亿元,10年期发行10次共7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平均发行利率2.77%,比前5日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平均低10个基点。除了抗疫特别国债外,其他疫情防控债累计发行规模达到5446.68亿元。
1.3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双碳目标下,转型类债券将迎来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都属于转型类债券的范畴,转型类债券主要支持向低碳或零碳转型的企业或活动,特别是针对传统高碳排放行业,在双碳目标下,高碳行业转型融资需求巨大。相较于传统的绿色债券,转型类债券支持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那些不在绿色债券支持范围内的部分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和零碳转型,同时募集资金的使用可以专项用于转型活动,也可以作为一般公司用途,但整个公司必须处于低碳转型路径上或设置了相应的转型目标。目前在国内外,转型金融都已成为了一大热点之一,转型类债券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在国际市场,截至2021年末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合计已达到1446亿美元,其中2021年全年合计发行规模同比大幅增长了738.1%。在国内市场,自2021年5月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来,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累计发行了462.5亿元。同时在转型债券方面,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和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均发布了转型融资相关的标准和手册,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
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日趋严格。自我国绿色债券推出以来,由于对募集资金投向有明确要求,为了防止“洗绿”风险,在信息披露方面也要求较为严格,特别是绿色金融债券的信息披露要求比较明确。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扩张,信息披露要求也日趋严格。2022年1月17日,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自律管理的通知》[4],指出目前大多数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人能够按照有关规定按时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但也有发行人存在披露内容不规范等情形,为此,《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人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39号文件及《通知》的要求,做好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的信息披露,按季度向市场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并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度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年度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此外,随着碳中和债券等绿色债券创新品种的推出,对其信息披露也有明确规定,如交易商协会明确碳中和债在存续期间,发行人应于每年4月30日前和8月31日前分别披露上一年度和本年度上半年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低碳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募投项目实际或预期产生的碳减排效益等相关内容。交易所在碳中和公司债券信息披露方面,明确要求发行人应加强碳中和项目环境效益相关信息披露,按照“可计算、可核查、可检验”的原则,重点披露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参考依据,并对项目能源节约量(以标准煤计)、碳减排等环境效益进行定量测算。并鼓励发行人提供独立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
随着与国际标准的趋同,可持续债券将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我国近年来在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对接的工作,2021年4月发布的最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删掉了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相关项目,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召开期间,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该目录融合了中欧各自目录的特点和优势,对推动中欧绿色投融资合作、引导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降低跨境交易的绿色认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5]。在转型金融方面,人民银行行长易刚在今年2月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指出,人民银行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将与各方共同制定转型金融框架。当前,境外投资人对ESG投资、可持续投资的关注与需求日益提升,而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正加速推进,2022年5月27日,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发布联合公告〔2022〕第4号(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统筹同步推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随着与国际相关标准的趋同,可持续债券将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我国已在“债券通”下实现了绿色债券的发行,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债券通”下累计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已达1852.94亿元,占到绿色债券发行总额的9.3%。在绿色熊猫债券方面,也实现了创新突破,2021年12月,匈牙利在我国成功发行了10亿元人民币熊猫债,发行期限3年,这是市场首单绿色主权熊猫债。交易商协会推动可持续债券领域熊猫债产品创新,2021年11月11日,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试点开展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业务的问答》[6],表示推出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针对境外发行人开展业务试点,推动熊猫债产品创新。
注:
[1] 资料来源:CBI,SUSTAINABLE DEBT GLOBAL STATE OF THE MARKET 2021, Climate bond Initiative[EL/OL], 2022/4/19[2022/5/30] https://www.climatebonds.net/resources/reports/sustainable-debt-global-state-market-2021
[2] 资料来源:星展银行成功为中国船舶租赁发行境外绿色蓝色双标签债券,人民资讯[EB/OL],2021/07/22[2022/05/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98398417602668&wfr=spider&for=pc
[3] 资料来源:兴业银行落地境内首单蓝色债券, 2020/11/4, https://www.cib.com.cn/cn/aboutCIB/about/news/2020/20201104.html (查于2021/10/20)
[4] 资料来源: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自律管理的通知,交易商协会[EB/OL], 2022/01/17[2022/05/26] http://www.nafmii.org.cn/ggtz/tz/202201/P020220117571784117412.pdf
[5] 资料来源:探索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共同语言”,金融时报[EB/OL], 2021/11/9 [2022/05/2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918171092362125&wfr=spider&for=pc
[6] 资料来源,关于试点开展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业务的问答,交易商协会[EB/OL], 2021/11/11 [2022/05/29] http://www.nafmii.org.cn/xhdt/202111/P02021111155761939407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