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也亏损?多家产品出现浮亏「银行理财产品竟然也浮亏 专家 以后要习惯」
近日,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的事件持续发酵。起因两张在社交平台中盛传的两张图,其中一张是客户投诉平安银行的理财产品亏损,另一张是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某款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为-4.42%。分析两个产品的产品说明书可以发现,上述两款产品都是风险等级在R2级,即中低风险的产品。
对此,不少投资者表示,作为理财产品中的“稳健型选手”,为何还会出现浮亏?这是否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安全?
为何亏损?主要受债市波动影响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都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占主导,出现亏损的情况很少,即使出现也只发生在风险等级较高的产品上面。但近两年来,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速度明显加快,产品的运作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净值型产品的特点之一即资产净值会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波动。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较为罕见出现浮亏,主要是受债券市场波动的影响。”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5月份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一轮“踩踏式”下跌,债券价格下行明显,部分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系理财产品受到波动较大,出现了浮亏。事实上,公募基金的固收类产品,如债券型基金,也出现了回撤。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代表实际的负收益。普益标准副总经理陈新春表示,“以股票投资为例,短期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带来亏损,但如果长期持有,价格依然会涨回来,长期看依然是盈利。债券类理财产品同理,债券价格有涨有跌,最终市场价格会向内在价值回归,只要不是短期就赎回,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会带来实际的负收益。”
也就是说,正如股票价格涨涨跌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也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不过,为何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浮亏,会引发较多讨论和关注?对此,董希淼表示,其原因在于:一是银行系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总体上较为保守,偏好稳健型产品,心理准备不足;二是长期以来银行系理财产品处于隐性的刚性兑付之下,较少出现亏损现象,即使亏损也刚性兑付。
还会出现类似情况吗?很可能
投资者关心的是,这样浮亏的情况未来还可能出现吗?对此,业内专家普遍表示,很可能再出现,而且投资者也应做好心理准备。
实际上,出现浮亏的本质在于打破“刚性兑付”。2018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公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这是关于资管业务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资管业务稳健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在资管新规中就明确指出,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未来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化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给客户展示的收益率也是业绩比较基准,而非银行到期一定会给客户兑付的收益率,在投资过程中,产品的收益会受到投资标的走势、银行资产管理投资策略等因素影响。”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表示,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打破刚兑”已经不再是口号了,是真实的会发生的。
具体到近期银行理财产品上面,浮亏的情况也可能再出现。“投资者应全面理性地看待近期来银行系理财产品浮亏现象。”在董希淼看来,下半年,债市走势仍然不容乐观,对债权型理财产品要保持谨慎态度。更重要的是,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理财子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重将会上升,理财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可能会更多,幅度可能会更大。
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必须摒弃过去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就“一定安全”的认知,真正养成“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的理念。
投资者该怎么办?理性选择
那么,对投资者来说,到底该如何“谨慎”选择?殷燕敏表示,投资者在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时,未来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标的、风险等级、是否保本等,也需要关注金融机构管理该类产品的历史业绩来选择管理能力较好的机构。
与此同时,董希淼表示,投资者应充分考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理性选择适合自己风险偏好、投资能力的理财产品,并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
当然,买卖双方都要做到位,即不仅是投资者要做到“买者自负”,金融机构也要做到“卖者尽责”。“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披露,全面、及时、准确披露理财产品相关信息。”董希淼说。
实际上,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随着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形象逐步褪去,银行和理财子公司都要在资管市场通过业绩去竞争客户了。除此以外,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金融机构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要做好投资者教育,理财经理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产生共情,体会其内心的需求和困惑。”陈新春表示,虽然打破刚性兑付是政策要求,必然趋势,但站在客户的角度,需要给客户纠正“净值型产品就一定会亏损”的观念,让客户理解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是摆脱了银行赚差价,改为银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而客户能够分享更多产品的超额收益;并且通过长期投资能够平滑净值波动,客户在长期能收获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红利。(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