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净值化更利于风险管理的实现「理财产品净值是什么意思」
5月以来,由于债券市场利率出现超预期上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撤,63%的纯债基金最大回撤超过1%。经过了此轮亏损,让许多投资者弄清楚了不同理财产品的收益差异,更重要的是明白“理财有风险”这一事实。建信理财董事长刘兴华表示,“5月、6月的债券市场调整,对理财市场是检验净值型产品管理能力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很好窗口。”
净值化改造是必然
为什么理财产品就不能要固定收益?为什么非要净值化?为什么钱就能安安稳稳地存在银行里?这是大多数投资者共有的疑问。
经济学中,投资的本质是投资风险。享受多大的收益,就要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前,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享受了收益,但并没有承担风险,不是说理财产品本身没有风险,而是风险转嫁给了银行,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投资者没有通过承担风险,就赚取了相应的风险对价,这其实是扭曲了投资的规律。
上述理财经理进一步解释,如果风险全部由金融机构承担,超过百亿理财市场,而理财产品属于表外业务,不入表按照表内业务计提资本和拨备,一旦投资项目出现风险,银行自有资金没有衔接跟上,会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
金融院研究员陈风认为,在过去银行理财刚性兑付条件下,使收益与风险出现背离。这样既偏离了作为资管产品的本质,也扭曲了存款市场的竞争,更无形中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最终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进而影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干扰宏观调控的实质性成效。
按照理财新规的要求,银行理财须在2020年底实现全面净值化管理。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5月,共有6888只理财产品披露了收益类型;其中保证收益类产品224只,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653只,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6011只。
临近政策过渡收官之年,保本型理财产品正在加速退出市场。在业界看来,适度的打破刚兑有利于风险定价效率的提高,对进一步推动存款利率定价的市场化和合理化完善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净值化更利于风险管理
资管新规后的理财产品收益,会像基金或股票一样存在波动,跟随市场行情有涨有跌。但理财产品毕竟相较于股市风险低,那么新规后如何控制理财产品的风险呢?
记者采访业内人士称,打破刚性兑付后,理财产品持仓更加透明(规范资金池,降低期限错配风险),流动性更有优势,风险更加可控。净值型产品直接反映底层投资的盈亏。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净值的涨跌变动,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产品目前的风险收益情况和底层资产状况。过往的“刚兑”资金池产品,底层装了什么投资者也不清楚,如果有资产“烂”了也不会及时反映给投资者,直到整个池子彻底坏掉。事实上,最大的风险正来源于这种不透明。投资者的钱用在哪里,状况如何,必须对投资者清晰披露,以利于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财务状况及时进行调整。
其次,由于净值型理财产品被要求强制分散投资标的,从而也分散了风险,一旦底层资产出现逾期,投资者不会连本带利息全部赔光。
如何选择产品?
资管类定期理财产品规定期限最少为90天,90天它的净值不断往上,90天后哪怕净值出现微小回调,也不会导致本金亏损。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就是与债券基金(中低风险基金)的不同之处,债券基金不存在固定期限,今天买明天卖都可以,流动性非常强,但极短期操作债券基金可能导致亏损,因为存在较高的申购和赎回费用以及债券基金净值存在微小的波动,可能某交易日净值不如前一个交易日净值。
不过可以肯定,如果你持有中低风险的债券基金(特别是短债基金)90天以上,那么肯定是不会亏的。同理,如果你持有中低风险定期理财产品90天以上,非极端情况下都是不会发生亏损的。因此,也就不必过于担心损益问题,只要看好风险类型(风险性)就可以了,比如现在投资的是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往后也投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那么收益只会在此之上,不会在此之下,而相应的风险却会有效的降低。
理财净值化正是呼吁投资者更多去关注产品本身信息。在产品选择上,可以先从混合型偏债券基金入手,风险偏好低,收益率波动小,等自己有了一定的风险承受力后,再逐渐过度到高收益的产品,此外,投资者还应该多了解一些投资产品组合,增加自己更多的分析能力,对抗风险。
作者:■本报记者 董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