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 和新型城镇化「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
图为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彭劲松。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重庆7月31日电 题:区域经济专家彭劲松:城镇化新阶段应凸显区县城市的承载功能
作者 彭国威 张霁雯
城镇化新阶段应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破题“中部塌陷”痛点?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彭劲松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建议,“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转移和集群发展为重点,加快毗邻地区城镇群统筹协作,做大一批产业、交通、区位优势较好的区县城市,为人口、技术、资本的流动沉淀创造有利条件。”
近十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进一步明确我国城镇化建设新阶段的目标和思路。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情况依然突出。”彭劲松在谈及机遇和挑战时认为,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以及县城的资源承载能力不足,没有发挥出其作为城乡协作中的中继站和协作点的功能,不利于人口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比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里既有相对较为发达的超大城市,也有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城镇和乡村,整个地区在城镇结构上有所失衡,存在‘中部塌陷’的问题。”彭劲松分析,作为西部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圈,在重庆和成都两个超大城市到乡村之间,缺乏城镇体系发展的“中间层”。
彭劲松认为,《意见》和《方案》的出台,对进一步优化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有力提升县城、重点小城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力,重构新型城乡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建议,各级城市应抢抓这一战略机遇,加速推进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一方面,围绕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外部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专业功能强大、发展优势互补的县域层级的城镇载体,使之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补短板、强弱项的力度,持续提升城市市政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城镇的人居环境水平,加强中小城市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地方财政等资金保障,鼓励吸引社会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小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