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绿色债券差异「非贴标绿色债券」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境内发行贴标的绿色债券及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存续规模为1.42万亿元,位居全球前列。另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徐忠介绍,上半年,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为1685亿元,占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总发行量的42%,发行规模持续居全市场第一。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但仍有诸多不足。一方面,多种绿色债券标准并存,缺乏统一的标准,且不同债券品种在募集资金用途比例及存续期信息披露管理方面存有差异。另一方面,国内部分绿色债券品种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兴业研究此前有报告显示,绿色企业债允许发行人最多将50%的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或投入一般营运资金,而国际绿色债券指引认为发行人应将募集资金确保用于与绿色项目相关的贷款和投资。
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2021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绿色债券的项目界定标准。但由于不同类别的绿色债券对资金用途要求并不一致,中国绿色债券仍然受到境外媒体和研究人士对于“洗绿”“漂绿”的质疑。
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以下简称“绿标委”)的成立,正是着眼于助推国内绿色债券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2018年12月,绿标委成立,成员单位涵盖交易商协会、外汇交易中心、沪深证券交易所、上清所等25家机构。其中,由交易商协会牵头绿标委研究并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多位专家指出,作为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原则》落地彰显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行动,也为提升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较此前的绿色企业债标准,《原则》明确了绿色债券定义及四项核心要素,进一步明确了募集资金应100%用于绿色项目,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绿色债券品种都将同步满足该要求。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原则》基本上统一了国内绿债的发行规范,国内绿债筹得资金部分用于非绿领域等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原则》的发布迈出了我国健全绿色标准、实现国际接轨的坚实一步,为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的低碳绿色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不过,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未来绿色债券市场的成长发展,既需要各类市场要素的共同推动,也需要制度与机制建设来保驾护航。不少专家认为,下一步,相关部门和机构还要以《原则》的发布为契机,从标准体系、金融产品、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方面,推动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