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理论及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方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根据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制定与执行权衡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实现货币政策的激进目标。权衡性:指货币政策只根据当时环境需要而制定,不考虑货币政策过去的历史,以及该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相机抉择的特点:逆周期调控、灵活性强、静态视角;会产生“时间不一致”问题,降低货币政策效果。时间不一致:事前中央银行承诺的最优货币的措施,到了它实施时发现不再是最优的,从而改变政策措施来实现政策目标。产生时间不一致的原因是货币政策对预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规则:指中央银行事先承诺一种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在以后的政策执行中,按照这一规则行事。代表性的政策规则:单一规则、泰勒规则、麦卡勒姆规则。
单一规则:弗里德曼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是经济波动的根源,他提出了一个货币稳定计划,建议美国的M2应保持每年4~5%的增长速度,以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目标制(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很多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指货币当局明确以稳定中长期的通货膨胀率为首要目标,并将未来一段时间要达到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向外界公布。它不再强调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依据未来通胀预测与目标值的偏离程度;各国目标通胀率一般设定在2%~4%之间。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要确定合理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中央银行要有精确预测通货膨胀率的能力;中央银行要有高度的独立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点:它有助于克服传统货币政策单纯盯住某种经济和金融变量的弊端,实现了规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目标通货膨胀的承诺,能够有效的管理预期,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通常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非常规货币政策区别于过去主要通过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但没有准确的定义,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以“量化宽松”为特点。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间接增印钞票):指在利率降到零附近导致中央银行无法继续采用利率作为货币工具时,采取以货币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等政策目标。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特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总量扩张;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如购买私人债券;扭曲性操作。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有效稳定了金融市场;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的不足:此政策本质上也是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体现,难以避免“道德风险”问题;大而不倒。同时量化宽松政策面临如何退出的挑战。
数量型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框架
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通常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再贷款)政策和信贷政策四种。在传导机制中,存款性公司是最重要的调控对象,中央银行发挥主导调控作用,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来调控宏观经济。
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通常以利率为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几种。在传导机制中,主要通过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微观主体的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促使微观主体根据宏观调控信号调控自己行为,进而实现政策目标。(主要以美国为代表)
我国货币政策逐渐从数量型向价格型政策框架转变。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是维护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稳定运转的保障。财政政策( Fiscal policy)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主要是调总量,财政政策主要是是调结构)
货币政策又可以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收缩信贷 提高利率
“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信贷 降低利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应用的必要性:是因为仅靠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没有两者相互之间的配合,单个政策的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优势。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四种搭配
“紧”货币,“松”财政
“紧”财政,“松”货币
财政、货币“双紧”
财政、货币“双松”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实现我国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关注点: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早期“三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