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国债「中国第一支股票是什么时候」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证书形式发行的内债(国债/公债)——昭信股票。
昭信,昭示信用之意。一个抢劫惯犯,突然要立字据跟你讲信用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财政就陷入危机,越陷越深。西方国家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就是向老百姓借钱,后来发展成国债。而中国历史上,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和西方不同,招数比西方要多,如下:
1、卖官鬻爵。这个不用解释。
2、提高铸币税。这个相当于后来的增发货币。古代典型办法就是铸币的时候偷工减料。
著名案例就是董卓的小钱(无文钱)和刘备的小钱(直百五铢钱)。不要怀疑,在利用货币抢劫老百姓这件事情上,刘备干了和董卓一样的事情。董卓的作为看图说话就行了,刘备这种聪明人就需要解释,只上图是不行的。
3、摊廉,就是挪用官员俸禄,从官员的养廉银中扣。然后呢,官员要是觉得手头儿紧,那就自己想办法去吧。
4、开捐,请富商和地主捐款,这也是公开抢劫。
中国帝王不需要借钱,因为《诗经》说了:“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老百姓的命都是皇帝的,还用跟你借钱么?用你的钱,就是对你的恩典!中国帝王没有借钱概念。现在跟洋人打了几十年交道,洋务运动也算深入人心,对西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就有人主张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危机呢?[机智][机智]
这一波的财政危机主要来自日本。《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赔款须在3年内分8次付清,否则,未付清的款目要另外支付5%的年息。这笔赔款是清政府当时两年的税收。
1897年筹办第3期赔款时,向外国借款,英国和沙俄为独占贷款权发生激烈争执,清政府对双方都不敢得罪,决定停借外款,自己想办法解决。当赔付4期赔款后,再也没钱了。光绪就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并下诏要求臣下“筹划开源之计以偿付赔款。”
1898年1月30日,黄思永上书光绪《请特造股票筹借华款疏》,提出应发行借款“股票”,以充分挖掘和积聚华民的财富,尤其是应“严责中外臣僚,激以忠义奋发之气,先派官借,以为民倡”,则“合天下之地力人力财力,类别区分,各出其余,以应国家之急;似乎四万万之众,不难借一二万万之款”。
黄思勇是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状元。黄思永被尚书载振聘为清政府商部的头等顾问,与张謇被时人称为“商部实业两状元”。
黄状元心想:我国有4亿多人,搞个一两亿钱,不算个事。清政府觉得黄状元所言有理,于是开始筹办发行内债。黄状元给股票命名为“自强股票”,希望让老百姓明了政府借款是“因国计自强派股”,进而激发老百姓的忠君爱国之热枕。
黄状元建议“先按官之品级、缺之肥瘠、家道之厚薄,酌定借数之多少,查照官册分派,渐及民间。”户部一看,你这是想要先宰我们啊,户部以无法察知“肥瘠、厚薄”而放弃“派购”。黄状元满脑袋都是中国式思维,与现代金融思想格格不入。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侍郎张荫桓认为,发行股票是为利,应彰显信用,而非爱国,他在制定章程之时,将“自强”改为“昭信”[赞][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证书形式发行的内债——昭信股票。昭信,昭示信用之意。用学者张宏杰的话说就是:“清政府这次真是牟足了劲想要讲一把信用”。
昭信股票(图片来自蔡予新博客)
[灵光一闪][灵光一闪]注意,一个抢劫惯犯,突然要立字据跟你讲信用了。光绪多次下诏规定“商民人等愿借与否,各听其便”,严禁官吏强行指派和借端勒索。看来这“强盗讲信用”你可以珍惜,也可以不相信。
中国历史上政府发行的第一支国债(公债)不叫国债(公债),而叫股票。[思考][思考]
昭信股票
昭信股票以田赋、盐税为担保,募集金额为库平银1万万两,年息5厘。公债证书面额为100两、500两及1000两三种。偿还方法是,前十年付息,后十年本息并付,二十年还清。偿还财源是:盐税增征所得的年额60万两及漕粮、绿营经费、其他诸经费节减的剩余金供支付利息,十年后用外债偿却基金归还本金。募集债款10万两以上的人,由各省报请授奖;1万两以上的应募者予以官位。债券由户部专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办理。
仿佛全民都预测出来清政府活不过20年了,硬是一张也没卖不出去[吐血][吐血]。清政府恼羞成怒,终演化成为官府的苛派抑勒或强令捐输,使民众怨愤激增。
弹劾地方官借发行昭信股票肆意勒索的奏章,雪片般飞进紫禁城。各省官员办理此事,名为劝借,实则勒索,催迫骚扰,贻累闾阎。尤其是四川、山东等省,“始则劝购,继则勒购,且有因逼毙命者”。更有官员将募得的股款扣留别用,拒绝上交,各自为政。终是“酷吏得假此尽饱私囊,以其余归之公”。
昭信股票银锭
最后,清政府拒不付息,导致许多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政府信用一落千丈。
昭信股票的闹剧成因,一来是没有社会基础;二来是政府也没有信用基础。其根本原因是产权制度无法树立国家信用。
清政府和西方不同,西方依法治国,清政府的皇帝就是法律,没有稳定的政策,不能获得信任。皇权制度下的老百姓可以跪下来喊万岁,但是在借钱这种事情上,绝不信任你。
清政府把“自强股票”改为“昭信股票”,说明其已经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他们始终没有取信于民,甚至,表现得不屑于取信于民。
(来源:龙水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