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银行理财破净的案例「银行破净最高的是哪家银行」
银行理财一直以收益稳健著称,深受广大投资者青睐。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的原因是什么,后续赎回压力大不大,对于机构而言又该如何应对?
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破净的新闻见诸各大媒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并引发了广大投资者对理财收益率和产品赎回的担忧。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3月21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共计28725只,其中单位净值低于1(即破净)的产品共计2376只,占比高达8%。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的背后
一方面,2022年理财产品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净值波动为基本特征。2018年,以破刚兑、防风险、净值化转型为方向的资管新规正式出台,银行理财开始回归资产管理本源,成为与基金、券商资管并驾齐驱的市场化资管产品之一。净值化转型是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重点,但经过3年左右过渡期,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截至2021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存量理财产品的比例已经达到92.97%,银行理财已基本完成净值化转型。这意味着,2022年的理财产品基本上以净值型为主,而净值型产品的特点在于实时反映产品投资资产的市值情况,相较于此前的摊余成本法更容易体现资产价格的波动。
因此,今年初以来银行理财的波动主要是由于结束资管新规过渡期后,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所带来的。与基金、资管产品等的波动特征逐渐趋于一致,这是银行理财产品转型后应当具备的基本属性之一。
另一方面,2022年以来,权益和固收类资产价格均出现大幅调整,进一步加剧了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成为引发部分产品破净的直接因素。2022年初以来,在美联储逐步进入加息与缩表周期、俄乌战争爆发、大宗商品剧烈波动以及国内大量房企陷入信用危机等众多利空信息的冲击之下,国内权益和固收资产均经历了较大幅度调整。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以权益和固收资产为基础,在净值化模式下,上述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均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在理财产品的单位净值之中,并直接造成了部分理财产品的破净。
会否引发大面积赎回?
愈演愈烈的理财破净引发众多机构及投资者对未来理财出现大面积赎回的担忧,但从当前理财产品破净程度、模式特点及资本市场逐步企稳的信号来看,上述问题尚不足以忧虑。
其一,当前理财产品破净数量较小、破净程度较低,赎回压力并不大。尽管纵向对比看,银行理财较过去出现了明显的破净情况,但与基金的横向比较看,银行理财的破净情况并不突出。截至3月22日,15258只基金产品中破净产品4444只,破净比例高达29%,远远高于当前理财产品破净比例8%。从理财产品破净程度看,当前2376只破净理财产品中,单位净值低于0.99的仅有803只,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为2.8%;低于0.97的仅有243只,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不足1%。相比之下,基金产品中净值低于0.95的产品比例高达21%。综合来看,破净带来的赎回压力并不大。
其二,理财产品的固有特点决定了其较大的稳定性和较小的赎回压力。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以债券型资产为主,该类型产品数量占比接近65%。债券类资产的最大特点是收益率相对稳定、波动率相对较小,较大程度控制了理财产品的收益回撤。另一方面,与基金类产品主要以随时申赎的模式为主不同,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以封闭型为主,该类型产品数量占比接近70%。封闭型模式产品一般为定期开放赎回,能够有效平抑短期波动并规避由此带来的赎回压力。银行理财的产品配置特点和运作模式,决定了其远低于基金类产品净值波动和远小于基金类产品的赎回压力。
其三,资本市场逐步释放企稳信号有利于缓解未来赎回压力。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主要受到来自美联储加息和缩表预期以及俄乌战争爆发带来的利空冲击,引发股票、债券价格大幅度波动。目前,美联储第一轮加息25bp已于3月中旬落地,资本市场对加息落地及后续加息预期已部分甚至较为充分定价,因此预计后续美联储加息对于大类资产价格的影响整体较为可控。对于俄乌事件,尽管当前并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后续边际改善的概率越来越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大型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在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后续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概率有所下降,理财产品净值有望逐步趋稳回升。
机构如何应对破净压力?
在全面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产品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对于理财产品的发行和管理机构而言,应当充分把握银行理财作为资产管理产品的本源,分类、有序、全面推进理财业务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主动型管理能力。
一是分类改革,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财业务模式。在银行理财专业化程度和竞争压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机构难以发行和管理相关产品。截至2022年1月,仅有29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而存续理财产品机构数量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减少了90家。因此,银行类机构应分类推动理财转型,对于规模较大、能力较强的银行应转型为理财子公司,成为专业化的资管机构;而对于规模较小、资产管理和投研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转变理财业务模式,如尝试通过产品代销参与理财业务。中小银行通常在当地具有人缘、地缘、亲缘等优势,可充分应用于理财代销业务中,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超市”。
二是立足产品投资需求,稳步提升资产配置水平。银行理财天生具有“稳健”的基因,资产配置应坚持“严控风险底线、稳定资产收益、组合优化配置”的原则,重点围绕“固定收益 ”的资产配置思路,逐步向多资产投资延伸,对稳定收益的债券类资产、非标资产等加大配置力度,适度增加高波动性的权益类、混合类等投资比例。
三是不断提升投研能力,打造理财投资核心引擎。与基金、券商资管相比,银行理财在投研能力、投研体系建设、投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银行理财类机构应逐步加强权益市场行业研究和资产配置组合研究的短板,逐步形成覆盖宏观、大类资产和行业的研究体系;同时坚持投研一体化、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投研周例会、投资组合模拟盘、投研双向参与等形式,探索投资与研究的良性互动机制,努力提升研究转化率。
四是持续强化投资者教育,不断夯实理财净值化转型之基。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已经深入人心,即便全面净值化转型已经初步实现,不少投资者仍然未转变固有保本保收益的观念。后续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而强化投资者教育将是需要长期不断推进的工作。只有投资者真正理解并且接受银行理财与券商资管、基金等产品一致,“不保本”“不保收益”,才能实现从产品端到客户端的全面净值化转型。
(作者系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研究员)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