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 赚三千花三万 这种事「怎么赚三千万」
作为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被公认为现代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的开创者,其最著名的学术成果即费雪交换方程:MV=PT。其中,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是交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因此,费雪方程式亦称为现金交易说);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费雪效应”:名义利率——也就是公布在银行的利率表上的利率,其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费雪认为,在某种经济制度下,代表着购买力的实际利率往往是不变的,而当通货膨胀率变化时,名义利率会随之而变化。
1927年夏天,费雪在日内瓦国际关系学院作了一系列讲座,讲述了“费雪效应”的现实意义,特别讨论了货币价值(以购买力体现)的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影响,后将讲座内容结集成为《货币幻觉》一书出版。
在此书中,他提出了“货币幻觉”概念,以此来描述经济系统的参与者对货币自身购买力波动和货币币值不稳定的不敏感,也即是人们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后知后觉。
单从我们的实际经验来看,在微观层面,货币幻觉确实存在:2元的股票比200元的股票更便宜、为了“绝对安全”而接受年利率只有0.36%的活期存款等。人们并不是对货币价值的不稳定一无所知,但大家往往都低估了币值波动的幅度。费雪本人很可能也不会想到,如今一盎司黄金的价格已高达2000美元左右,是他写作本书时价格的100倍。而按照他在本书中的计算方法,这意味着美元的购买力已经只有当时的百分之一。
《货币幻觉》一书篇幅不长,主要讨论“绝对/相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及其在社会各个层面所引发的后果与应对。费雪总结道,“这种货币幻觉蒙蔽了我们……让人们看不到稳定货币的需要,从而阻碍了货币稳定的实现”。
作者打了一个比方,以便于读者理解著名的费雪方程式:将黄油抹在面包片上,黄油的厚度代表价格水平,面包片的大小代表商品数量,当流通中货币总量增加,而商品数量没有增加时,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就像把更多的黄油抹在面包片上会导致黄油层变厚一样。黄油的体积和面包片的大小共同决定了黄油层的厚度,这是一个相对过程。
由此,费雪推出4个总体价格水平变化的可能原因:人均货币流通量增加/减少,和人均商品流通量增加/减少,进而解释了绝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相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概念。他进一步指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即主要由政府财政,特别是战争财政、银行政策和立法造成的。同时,货币价值的剧烈波动会产生3大危害,即社会不公、社会不满和社会效率低下。
在这里,费雪提出了一个非常领先的观点,即投资看起来“安全”的债券在长期通胀环境中实际上是不明智的,投资“一篮子鸡蛋”——资产/股票指数要好得多,这也是后来投资界的重要共识之一,即“以普通股成分指数为标的的基金是普通人对抗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当然,这只是经济学家和投资界的观点,可不能将其视作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绝对指南。
在费雪写作本书的年代,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和公开市场委员会机制刚刚建立起来。他认为,在信用货币机制不断替代金本位机制的过程中,或许只有信贷调节才是稳定币值的最重要手段。
“有位精神病医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说,不稳定的货币似乎是一种社会精神病,它的症状和个人精神病类似。精神病患者不知道是什么让他苦恼,他只是不耐烦,并胡乱寻找原因。类似的,公众也不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及其伴随的恶果……”费雪写道。
什么能够抵御货币幻觉和通货膨胀对劳动购买力的侵蚀呢?也许是科技进步吧。毕竟,1928年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智能手机,更没有电子计算机和喷气式飞机,衡量货币购买力的主要平价物品还是谷物。
在数字货币、信用货币系统如此普及的今天,费雪在书中设想的一篮子购买力指数,已经非常普及地得到了应用,比如,通胀保值债券、购买力平价(PPP)模式的GDP计算、巨无霸指数等等,对日用品的购买力担忧,早已转移到了美国新的现实:资本回报远远跑赢了劳动回报。
虽然费雪认为,稳定币值,没有通胀或通缩的环境,本身就能带来繁荣。但在本书的最后,费雪依然建议读者克服自己的“货币幻觉”,时刻思考手中货币购买力的稳定性,并建立一个指数框架来衡量自己的名义财富。
货币幻觉
The Money Illusion
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涨了还是不够用?这说明你出现了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人的一种心理错觉,即决策时只看到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视了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费雪列举了大量存在货币幻觉的生动例子,并认为这种错觉源于货币单位的不稳定——即货币购买力的波动。他继而分析波动的原因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危害,分别站在个人、银行和政府的角度提出补救办法。比如用指数衡量货币购买力,并根据指数调整工资等;或直接用指数创造商品本位,取代当时的金本位。
本书能加深人们对货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个人在生活、投资决策时少受货币幻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