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发展建议「1月1日新规」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资管规模连续两年下滑,2020年已重回增长。银行理财目前净值化比例预计已经达到近九成,去通道、去嵌套效果显著。理财子公司已逐渐发展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力军。中长期看,渠道优势助力理财子公司规模扩张,居民财富扩张,理财规模发展空间较大,对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探索和加强对权益类资产布局是大势所趋。综合估算,2022年银行理财给股市带来的增量资金规模预计达到700多亿元。
核心观点
·经历资管新规的阵痛期后,2020年资管规模重回增长,结构重塑,公募、私募、银行理财成扩张主力。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资管规模连续两年下滑,从2020年开始已重回增长,主要源于公募、私募、银行理财等产品规模的扩张。在资管新规破刚兑、去通道的要求下,银行理财需要清理存量不符合资管新规的资产,其中净值化转型是银行理财改革的重点内容。
·过去几年银行理财整改效果显著,银行理财目前净值化比例已达近九成,去通道、去嵌套效果显著。资管新规过渡期,银行理财规模先降后升。资产端,银行理财产品对非标资产的配比整体收缩;负债端,不符合资管新规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或加速转型,银行理财净值化取得显著进展。2022年是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过渡期,根据相关规定估算,保守估计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在2022年末将压降至6万亿元左右。此外,近两年银行理财嵌套资管产品的比例经历下滑后趋于稳定,随着银行理财通过FOF形式加强对权益产品布局,银行理财对资管产品(以公募基金为主)的配比可能会小幅回升。
·存量转型与新发产品并进,理财子公司在理财市场的份额占比持续稳步提高,已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力军。截止2021Q3,理财子公司的产品规模已经占全部银行理财的48.97%。银行理财产品结构目前仍然主要聚焦于固收类产品,但已在逐渐加大对权益类产品的布局。投资策略多元化,指数增强、打新策略、FOF、主题投资、主观策略等是目前权益类理财产品的主要策略。2021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理财对上市公司调研明显增加,理财子公司探索权益配置的动力较强。
·渠道优势助力理财子公司规模扩张,中长期看,理财规模发展空间较大,加强权益产品布局是大势所趋。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规模、渠道、产品投资范围、普惠性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助力银行理财规模扩张。综合居民财富规模持续扩张的趋势,以及未来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增长空间大,中长期银行理财市场的潜在增长空间较大。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以及资管新规后通道类产品投资收益下滑的背景下,权益类资产对居民的吸引力更强,并成为居民资产增配的重要方向。对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探索和加强对权益类资产布局是大势所趋。
·综合估算,2022年银行理财给股市带来的增量资金规模可能达到700亿元。展望2022年,银行理财规模可能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速而实现小幅增长,保守估计年末规模达到30万亿元左右。鉴于目前理财子公司在尝试和布局权益类产品,但尚处于初期阶段,预计权益投资的配比会有小幅提高,假设提高至4.5%,综合估算,预计带来增量资金规模可能达到700亿元。
【风险提示】银行理财增配权益资产进度不及预期
01 资管新规及行业结构变化
资管新规主要围绕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管理、控制摊余成本法使用范围、规范非标投资、控制资产期限错配、消除通道业务、控制杠杆水平等几个方面展开。银行理财需要清理存量不符合资管新规的资产,其中净值化转型成为银行理财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2016年资管政策逐渐收紧以来,国内资管行业经历了阵痛期,尤其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资管规模连续两年下滑,不过从2020年开始已经重回增长。2018年和2019年同比增速分别为-6.19%和-2.33%,2019年降幅有所收窄。2020年较2019年增长5.92%;截止2021Q3,各类资管产品规模合计108.81万亿元,相比2020年末增长了8.95%。
资管新规后,在破刚兑、去通道的要求下,资管行业的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公募、私募、银行理财为主要扩张的资管类产品,在全部资管产品中的占比大幅提升。2018年以来,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非保本理财、保险等管理资产规模占比均有所提高,以2021Q3的结构与2017年末相比,分别增加了10.6%、7.19%、3.97%和0.39%;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信托等占比大幅下降,分别下降8.59%、6.55%和7.06%,可以看出在资管新规约束下,此前靠着通道、产品嵌套、非标投资等快速发展起来的券商资管、专户、信托等受到的冲击相对比较明显。
02 银行理财变化及整改进度
具体到银行理财而言,在资管新规过渡期里,银行理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理财规模先降后升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面临转型的压力,2019年银行理财规模出现明显下滑,相比前期下降了24.64%。不过2020年开始,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成立,以及银行理财转型稳步推进,银行理财规模重回扩张。截止2021年三季度,银行理财规模27.95万亿元,相比2019年末增长了15.54%。
2、老产品整改进度及净值化比例
根据此前政策安排,资管新规过渡期到2021年底,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银行理财老产品清理过程中, 存量资产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回表、市场化处置和新产品承接等。
■对于信贷类的非标资产在符合信贷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回表的方式进行压降,不过回表需要计提拨备,并且会消耗银行资本和信贷额度,所以能够回表的资产类别以及银行承接回表的能力均有一定制约。
■市场化处置即将理财产品持有的部分资产市场化出售给保险等非银金融机构,但是,银行理财持有未到期的存量未上市公司股权类、PPP项目、产业基金等期限较长的资产,且这类资产处置过程还会涉及股权转让等问题,增大市场化处置难度。
■ 新产品承接是指将到期老产品的底层资产关联交易以公允价值转让给符合资管新规的产品。其中标准化债券操作相对容易,因为估值相对简单,且过去2年利率持续下行,所以大部分老产品也有浮盈,公允估值接续难度不大。
在资管新规的约束下,随着银行理财整改推进,银行理财产品对非标资产的配比整体在收缩。截止2021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对非标的配置比例已经从此前最高的17%下降至13%,转而取代的是增配信用债。2021年6月银行理财持有的非标资产规模合计约3.75万亿元。
对于负债端的理财产品本身而言,有些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有些理财产品则在转型至符合资管新规要求后继续存在。不管通过以上哪种方式,近两年银行理财净值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20年理财产品净值化比例提高25.4%,2021年前三季度净值化比例提高19.27%,截止2021年9月末,银行理财净值化产品占比达到86.56%,2021年9月末全市场非净值型产品为3.76万亿元。
各家银行存量理财产品整改的进展有所差异,城商行整改进度较快,多家银行基本完成净值化转型,而大中行由于存量产品规模较大,整改难度高。其中,南京银行存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已于2021年9月30日全部清零,截至2021年9月末,该行净值型产品占比100%。杭州银行、长沙银行、上海银行3家城商行截至2021年9月末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比例分别高达96.68%、96.00%、95.78%,离全面完成转型也仅有一步之遥;平安银行三季度末净值型产品占比达到88.3%。
在这些存量的非净值型产品中,一部分产品由于所投资产不便处置而难以压降规模,并且有些老产品如果强制压降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这部分产品则可能在过渡期结束后按照“一行一策”的方式放宽处置周期。
那么到底有多大规模的银行理财可能作为个案处理呢?2021年9月末全市场非净值型产品为3.76万亿元,保本型理财产品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6月末保本型理财产品仅剩1500亿元),也就是说目前的非净值型产品主要是之前发行的预期收益型老产品。估计2021年末过渡期结束的时候净值化比例已经超过90%,假设已经达到92-95%,则需要延期处置的理财规模约为1.4-2.2万亿。
3、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
2018年资管新规明确了,能够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只有两类,一个是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为目的并持有至到期,另一类是封闭式产品且所投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同年7月的补充文件提到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封闭期半年以上的定开式产品以及现金管理类产品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由此导致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快速扩张。
为了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发展,2021年6月,银保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并要求在2022年底必须完成整改。该文件将现金管理类理财的监管要求与货基基本拉平,根据文件内容,“在确保现金管理类产品资产净值能够公允地反映投资组合价值地前提下,可以采用摊余成本法对持有的资产组合进行会计核算……现金管理类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应当采用影子定价的风险控制手段”。此外,对现金管理类理财影响比较大的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率不超120%;商业银行摊余成本法类货基规模不超过理财产品月末资产净值的30%;理财公司摊余成本法类货基规模不超过月末风险准备金的200倍;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且投资债券剩余期限须在397天以内、T 0赎回不超1万元、组合久期不得超过120天、不得投资信用等级在AA 以下的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
2021年10月有消息指出,银保监会对银行理财公司要求,“理财子公司在今年年底前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占产品总规模的比例下降至40%,明年底下降到30%;而规模上,明年底要降至其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以下或自有资金规模30倍以下”。
据此来看,一方面,现金管理类理财面临控制规模的需求;另一方面,现金管理类理财投资的银行资本工具、剩余期限较长的信用债等不符合现金管理类理财投向要求,面临整改。
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规模来看,该文件出台以后,现金管理类理财的规模和占比均有所下降,截止2021年6月底,全市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7.78万亿元,占全部银行理财规模的30.16%。
从测算结果来看,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规模限制,净资产规模的30倍相比理财总规模的30%带来的约束更强。根据银行理财报告,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占开放式产品余额的比例达到59.35%,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比例分别为45.9%和38.05%。据此估算,2021年6月末四大行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合计约3万亿元,根据净资产约束,到2022年末压降至1.9万亿左右,则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需要压降约1万亿;股份行及其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合计约3.3万亿,按照目前净资产约束,到2022年末需要压降规模约0.9万亿元,保守估计其中在2022年压降的规模为0.7万亿元。城商行及农商行理财现金管理类需要压降规模约1000亿元。综合估算,如果严格按照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不超过净资产的30倍进行整改,则预计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在2022年末将压降至6万亿元左右。
4、去通道、去嵌套效果显著
资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可以再投资一层资管产品,但所投的资管产品不得再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资管产品。而此前在资管产品扩张的过程中,银行理财产品扮演了通道的角色,包括理财产品买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用委外资金加杠杆、理财产品购买同业存单等等,造成理财资金空转,其中一个观察指标就是同业理财规模快速扩张,2016年末银行理财中同业理财的占比达到20.6%。2017年以来,随着监管部门对同业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以及资管新规的约束,同业理财规模逐步压缩,到2021年6月末,同业理财规模只有2700多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规模的比例仅1.05%。
另外,2021年6月末理财产品持有的各类资管产品规模(嵌套)合计为9.49万亿,相比资管新规前压降了21.02%,占理财投资总资产比例为33.11%。整体来看,理财产品嵌套投资资管产品的规模和占比均趋于稳定。未来如果银行理财更多通过FOF形式开展权益投资,则其所投资的资管产品(主要是公募基金)的占比可能稳中有小幅回升。
5、小结及银行理财整改进度汇总
2016年以来资管政策收紧尤其资管新规后,资管行业经历了短暂的阵痛期,不过从2020年开始国内资管重回扩张,其中,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理财是扩张的主要来源,资管行业结构重构,未来各类资管机构将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管本源,沿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迎来后资管新规时代的新一轮发展浪潮。
银行理财从2018年进入改革转型期,目前净值化比例已经达到近九成,去通道、去嵌套效果显著。到2021年年末过渡期结束,银保监会指出“银行理财业务存量整改任务基本完成”,部分存量产品无法完成整改的保守估计规模可能在1.4-2.2万亿元。另外,2022年是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过渡期,根据相关规定估算,保守估计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在2022年末将压降至6万亿元左右。此外,近两年银行理财嵌套资管产品的比例经历明显下滑后趋于稳定,随着银行理财通过FOF形式加强对权益产品布局,银行理财对资管产品(以公募基金为主)的配比可能会有小幅回升。
03 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现状
2019年5月第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正式成立,之后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成立。截止2022年1月,理财公司共获批筹建29家,其中22家已经正式开业。作为新一类资产管理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将加速整个资管行业的变革。
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各银行陆续将旗下存量理财业务转移至理财子公司,尤其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结束,2021年存量理财转移有所加速。例如,招银理财已经全部承接集团存续理财规模;光大理财的理财管理规模与集团口径管理的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基本一致,意味着光大银行的理财也已经基本转移至理财子公司。
另外,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发行一些新的理财产品,存量转型与新发产品并进。2021年上半年各类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发行了新产品,其中发行产品数量最多的是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计发行产品1513只;其次是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发行932只,以及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750只。对应募资规模最高的是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上半年累计募集11.04万亿元,其次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分别募集5.5万亿元和1.74万亿元。
随着理财业务转型的推进以及理财公司的发展和规模稳步增加,理财公司的份额占比持续稳步提高,已经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力军。根据理财报告的数据,截止2021年9月,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达到13.69万亿,较2020年末增长了105%,占全部银行理财规模的比例已经达到近一半的水平(48.97%),超过股份制银行的份额,成为理财市场上的绝对主体。
从理财产品的结构来看,不管银行机构还是理财子公司,都以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为主体,占比达到近九成,其中理财子公司的固收类产品占比更高。由此来看,银行理财仍然主要聚焦于具有优势的主战场—固收类产品。进一步具体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结构,2015年以来银行理财对债券的配比稳步提高,而对权益类资产的配比则在资管新规以来持续收窄。截止2021年中,银行理财中债券的比例达到67%,权益类资产的配比仅4%。
尽管如此,在资管新规的净值化管理要求下,以及资管新规允许理财子公司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引导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已经在逐渐加大对权益类产品的布局。
2021年以来,理财公司的权益类产品发行明显升温。截至目前,理财公司权益类产品总计19只,其中2021年以来新成立的产品有13只。部分理财子公司已经明确形成具有特色的权益类产品线,包括:
■ 光大理财“阳光红”系列产品:“阳光红”权益系列是作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有利补充,使得投资者在原有低风险的投资基础上,在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能够获取更高的收益,进一步满足了投资者对于多元化投资理财的需求。
■招银理财“招卓”系列产品: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与股票资产一致,具有风险较高、策略多元、收益进攻性强的特点。
■宁银理财三款宁耀权益类产品。
从各家理财子公司公布的产品季度报告以及发行报告来看,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存续规模多数在1-10亿之间,其中,新发行产品中募集规模最大的是“贝莱德建信理财贝盈A股新机遇私行专享权益类理财产品1期”和“招银理财招卓泓瑞全明星精选日开一号权益类理财计划”,规模分别为24.64亿元和13.22亿元。相较之下,一些发行较早的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尚不足1亿元,但多数产品存续规模呈现出逐季增长趋势。
从产品的投资特点来看,投资策略多元化,指数增强、打新策略、FOF、主题投资、主观策略等是目前权益类理财产品的主要策略。1)FOF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是宁银理财的三只宁耀权益类产品,华夏理财推出的龙赢权益G款等;2)主题投资,主要包括光大理财推出的投资于卫生安全主题、ESG行业、高红利、新能源、公募Reits等主题的理财产品,以及招银理财推出的招卓消费精选主题理财;3)主观策略,主要是招银理财推出的招卓泓瑞全明星精选、沪港深精选,以及贝莱德建信理财推出的A股新机遇私行专享理财等,目前主观策略产品的规模远超其它类型理财产品。4)指数增强,主要是光大理财推出的阳光红300红利增强。5)打新策略,主要是华夏理财推出的两只权益打新产品。
银行理财布局权益类产品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加大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力度。2021年二季度以来,理财子公司对上市公司的调研数量大幅提升,反映出目前理财子公司积极探索权益配置的动力较强。
04 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实施,作为资管新规下的新生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快速发展。
1、渠道优势助力理财子公司规模扩张
从目前国内资产管理分布结构来看,银行理财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截止2021Q3,银行理财在全部资管产品中占比达到25.69%;最近两年公募基金规模扩张较快,占比从2019年末的15.7%增加至2021Q3的21.96%。目前来看,银行理财仍是各类资管中规模体量最大的。
银行理财子公司由银行理财改革而来,渠道、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将有利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规模的扩张。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具有天然的渠道优势,可以借助母公司的渠道进行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另一方面,大多数理财子公司正逐渐承接母公司的理财业务,有些银行已经将理财业务全部转移至理财子公司,居民对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品牌优势有助于理财公司规模扩张。
此外,理财子公司在产品投资范围和投资者门槛等方面相比以前银行理财均有放宽,产品普惠性提高。第一,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可以直接投资股票,或者通过投资公募基金等间接投资股票,且可以投资于非上市股权,而公募基金不得投资于非上市股权。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可以期限匹配地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且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而债券型基金则不允许投资于非标。第二,理财子公司产品原则上不设置投资起点,这有利于理财子公司发售低投资门槛的理财产品吸引长尾客群。对于理财子公司来说,降低理财产品门槛有助于银行理财产品更加普惠化,覆盖更多的普通投资者,也有利于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的公平竞争。
因此,整体而言,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规模、渠道、产品投资范围、普惠性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于银行理财规模的扩张具有积极的作用。
2、中长期看,居民财富扩张,理财规模发展空间较大
过去20年来,全球财富总体保持了上升趋势,其中1999年-2009年期间,历经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财富仍保持了年均复合4.5%的增速;2000年-2019年期间,在无风险收益率中枢下行的背景下,全球财富年均复合增速达到6.2%。并且根据BCG的预测,2019-2024年期间全球财富年复合增速可能达到3.2%甚至更高,其中亚洲(不含日本)的增速达到6.4%甚至更高。在全球财富持续扩张的大背景下,理财市场的中长期发展空间较大,亚洲可能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
具体到国内而言,国内居民财富逐渐积累,规模整体加速扩张。《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达到241万亿元,较前一年增长了20.5%;近十年期间(2011-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4.5%。其中,投向银行理财的规模保持了年化近20%的高速增长。
从居民财富的投向来看,过去十年中国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快速提升。2000年以来,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比持续提高,并在2008年超过了房地产占比。2019年末,中国居民部门对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达到56.53%,相比十年前提高了7.77%。
不过相比美国,中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仍偏低,未来提升空间大。美国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远高于房地产,近十年基本保持在70%左右,而房地产配比不足四分之一。对比之下,未来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比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因此,综合居民财富规模持续扩张的趋势,以及未来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增长空间大,中长期银行理财市场的潜在增长空间较大。
3、银行理财子公司加强权益产品布局是大势所趋
最近两年大量居民资金通过公募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居民对权益类资产的偏好明显增强。具体来看,根据《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的数据,2019-2021年期间,中国高净值人群对投资性房地产的配比降幅高达11%,对银行理财的配比下降了2%,而公募基金的配比则大幅提高了21%,显示居民对公募基金的热情较高。相比之下,股票资产的配比在最近两年下降了3%,表明对于这些高净值客户而言,“炒股不如买基”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相比于自己炒股,他们更愿意购买权益类基金。
驱动居民增配权益资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低利率环境下,货基等低风险资产的收益偏低。2018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收益持续下滑,目前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仅2%左右,收益率下滑降低对居民的吸引力,曾经风靡一时的余额宝规模也明显收缩。并且根据孙国峰在论文中的测算,中国及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自然利率都在下降,尤其金融危机后利率中枢明显下移。那么,在此背景下,货币基金、存款等所代表的无风险/低风险资产竞争力较弱,将导致居民配置意愿不足,进而寻求收益更高的资产进行配置。
第二,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和通道、控非标以后,信托、理财等产品的投资收益下滑。资管新规后,信托作为重要的通道产品,规模明显萎缩,再加上对于非标投资的限制,信托产品回报率下滑明显,从此前最高10%以上的收益率降至目前7%左右。对银行理财而言,资管新规前银行理财产品通过委外投资提高其收益率,资管新规后,理财委外被阻断,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滑,目前年收益率基本保持在3%-3.5%,这也是导致过去两年银行理财发行持续放缓的重要原因。理财产品中,混合类净值产品的业绩基准相对高一些,不过相比公募基金仍存在明显差距,由此在过去两年基金市场对银行理财造成明显分流。
第三,房住不炒的环境下,偏股类基金投资收益远超房地产。2019年10月主动偏股公募基金的三年年化投资收益开始超越一线城市房地产投资收益,并且在过去两年收益差加速扩大,房住不炒的政策将会约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线城市房产的投资回报率。未来能够提供10%以上年化回报的资产可能主要是偏权益型的产品。
概括来说,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以及资管新规后通道类产品投资收益下滑的背景下,权益类资产对居民的吸引力更强,并成为居民资产增配的重要方向。因此,对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在继续做好固收类产品基本盘的同时,探索和加强对权益类资产布局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塑造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预计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将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和特色的权益类产品设计,以不断增强自己在权益投资领域的实力,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逐渐布局一些权益类的特色化产品,FOF可能成为一种重要形式。
05 银行理财改革为权益市场带来多少增量资金
展望2022年,考虑到前文讨论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规模压降,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发行一些定开类产品对整改的部分理财规模进行承接,以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发行新产品进行布局。因此,综合考虑新发产品和存量产品整改因素,预计2022年银行理财规模可能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速而实现小幅增长,保守估计2022年末银行理财规模达到30万亿元左右。
资产配置方面,资管新规以来,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中,权益类资产的配比呈现持续下滑状态,但我们认为,权益类资产配比下降主要是由非标资产处置造成的,这就导致权益类资产投资中股票的实际占比可能是被动抬升的。另外考虑到2021年以来银行理财明显加大对权益资产的布局,因此预计权益资产中股票的占比可能有所提升,假设从之前的30%提高至35%。据此估算,2019-2021年期间,银行理财持有股票规模的变化可能依次是-2475亿元、-1800亿元、306亿元。
展望2022年,鉴于到目前银行理财公司在尝试和布局权益类产品,预计2022年银行理财对权益类资产的配比将会有所提高。不过考虑到尚处于初期阶段,增配权益资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预计权益投资的配比增幅不高,假设提高至4.5%,综合估算,2022年银行理财给股市带来的增量资金规模可能达到700多亿元。
06 总结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经过近三年多的过渡期后,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实施。在此期间,资管市场尤其银行理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银行理财整改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如下。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