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债券如何与国际接轨 「蓝色债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卢欣怡 崔净萌 北京报道 近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相关债券发展迅速。绿色债券制度标准不断完善,今年7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正式发布,推动国内绿色债券标准统一并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接轨。
据中诚信绿金统计,2021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首次突破6000亿,2022年1-8月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5400亿,同比增长50%。
“我相信通过更广泛适用一些国内外均受认可的发行标准来发行绿债,我们的数据还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近日,在“中国评级业30年:正在进行的转型与变革”论坛上,建行投行部债券承销处副处长温婧表示,未来可以在适用标准上集中发力,在新版目录基础上结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和CBI等的标准体系筛选发行境内外绿色债券,使中国绿色债券发展更充分得到国际市场的接纳和认可。
绿色债券成为企业重要融资渠道
自2016年以来,中国市场绿债发行量呈倍数增长,成为全球重要市场。其中,银行间市场以达70%的占比成为最主要的发行场所。据中诚信统计,2021年建行承销的绿色金融债券是414亿元,同比增加300多亿元。
基于此,温婧从主承销商角度指出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几大典型结构特征,首先是发行品种目前以中长期的中票为主。其次,发行人的资质以信用较高的央企为主。再次从行业来看,目前以电力、交通、运输、能源行业为主,最后,在发行区域上,主要集中于北京和南部、中西部省份和地区。
对于市场总体发展情况,温婧认为,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目前呈现出绿色主流化、机制规范化、产品创新化三方面特征。在“双碳”战略大环境下,市场主体踊跃响应绿色融资,绿色债券正成为企业一个重要融资渠道。
同时,针对绿色债券市场体制机制建设情况,温婧表示,当前国内外在绿色债券市场发行上的要求和规则进一步实现统一,中国的绿色债券制度保障也更加全面。“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在核心理念上跟ICMA的GDP达到了基本一致,提供了非常好的发行框架,使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更有效连接。”
而在产品创新方面,中国市场正走在全球先列。据温婧介绍,近期我国创新推出的碳配额挂钩债券、碳资产质押的债务融资工具、CCER挂钩的债券等碳债券,更多元产品的提供将进一步满足市场多样化绿债发行和投资需求。
下一步,中国绿色债券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可以从何处发力?温婧从发行项目端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方面,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用途可以从两个角度尝试拓展。其一,适度提升对绿色债券资金权益性用途的支持力度,对以绿色业务为主的低碳企业或重大绿色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其二,通过匡算合理额度和期限,允许发行人按需合理使用发行绿色债券募集到的资金,以解决绿色属性较鲜明的企业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推动更多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应用《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发行债券,在内部全方位规范绿色债券的发起、发行、管理和披露,并广泛适用国际认可的发行标准来发行绿债,促进国际市场对中国绿色债券的接纳。
将社会责任纳入绿色债券考量
“国际绿色金融发展从债券起端,债券方面的核心是绿色债券原则。在绿色债券原则方面,中国的发展跟国际是保持同步的。”国际资本市场协会、亚太区总监张顺荣表示,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债规范也是充分依照我们绿色债券四个原则,配合了国内情况来制定的。
“2021年的数据显示,在可持续发展债券比例里绿色债券是主流,占比50%。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这两个具有绿色与社会责任因素的债券产品占比20%。可持续发展债券品种整体呈多样化,它对于转型金融有了更大的意义。”张顺荣同时提出,当前我国可持续债券发展与国外仍存在巨大的差异,目前国际已走出环境和绿色,迈向更大的可持续发展主题。
目前,国内体制相对仍聚焦于绿色,因而还处在绿色范围中深挖包括蓝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在内的子集产品阶段。基于此,张顺荣认为,从社会责任或ESG层面,我国市场在“S”(社会责任)上是缺失的。“仅在环境或绿色要素上做文章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欧洲的分类目录里面提出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这说明在国际端我们一定要将社会责任的相应要求纳入考量。”
此外,在碳中和与转型领域,国内相对国际市场也存在一些差异化认识。对此张顺荣表示,转型概念不是产品化或项目化的,其必然要在发行人和实体上面落实,如此才能解决募集资金使用和非项目化问题,同时也使一些“浅绿”或高污染企业也能接触可持续债券市场,并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里匹配到相应的投资人。
我国绿债发行投资潜力大
CBI中国项目负责人谢文泓表示,CBI绿债的数据库用一套统一的方法论来筛选全球所有贴标债务,给投资人一个较明确的参考。“以前我们只会看它的资本支出,去年CBI试图通过更新方法学来判断和评估企业运营资金的绿色效应,现在企业运营支出也有一个绿色认定标准,但仍会有一些争议。”关于中国绿债市场的当前进展,谢文泓提到,去年非金融企业的发行量第一次超过金融机构,占了近六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和很好的趋势,表示整个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已经在通过债务工具融资。
对于国内绿色债券的未来发展,中国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与资产管理部刘杰克表示,可以显著感受到近年来绿色债券从最初的监管、引导、协会推广贴标概念,逐渐成为众多投资人青睐的行动方向,部分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也呈现出一定的优势。“现在更多是一些监管机构给出考核目标或者相关排名,通过外部督促实现发展,我们希望随着市场的氛围浓厚,更多投资人能够自发地参与绿债投资,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愈发完善。”
谢文泓认为,目前中国的贴标绿债虽然增长非常快,但整体占比还相对小,说明中国绿债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未来预计整个绿色和其他可持续债务会继续扩大,若政策制定者和投资人进一步跟进国际实践,发行人和投资人基础也将进一步扩大。”谢文泓表示,在进一步促进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基础多元化方面,可以从法律或者监管方面的限制着手研究,“现在国内绿债市场的监管可能更利于一些大型发行人,特别是评级较好的发行人,而如何满足一些小型借款人,包括ABS或者跨境绿色ABS市场的境外投资人需求,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