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货币价值不同「为什么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端午小假期到来,顺祝大家端午安康。
钱,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
中学课本告诉我们,温和通胀在长期有利,货币慢慢贬值不是坏事。
听起来,“钱不值钱”好像是有意而为之?
恐怕这不是全部事实。
达利欧在《原则:应对变化中的经济秩序》一书中,以一个章节解释了「货币体系转换」的来龙去脉。
“钱不值钱”,正是这个转换的产物。
让我们看看达利欧是怎么说的吧。
从金银到纸币最初阶段,整个社会没有任何债务或者债务很少,人们使用硬通货(比如 黄金和白银)。
就拿黄金来说吧,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在价值 —— 把金币熔掉做成别的,照样会有人认可它的价值 —— 不像纸币那样仅仅是“交付价值的承诺”。
这个阶段的黄金,既是安全的「交换媒介」,又是安全的「财富贮藏手段」。
黄金虽好,但不便携带,所以一些值得信赖的机构出现了 ——
它们把硬通货存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后开出一张张货币票据(比如 银票)
—— 这就是银行的雏形。
所以人们愿意把这些银票当作实际货币,因为它们和真金白银挂钩。
于是,社会正式进入下一阶段:硬通货债权票据,也就是纸币,出现了。
起初大家都很单纯:有多少金银,才有多少纸币,也就是“钱”。
渐渐地,有“钱”人和银行都发现了信贷和债务的神奇之处:
有“钱”人把“钱”存进银行,可以拿到银行支付的存款利息银行拿到“钱”之后,可以把“钱”贷出去,赚取存贷息差从银行贷到“钱”的人,获得了之前没有的购买力不需要真金白银,仅靠一张张纸流转,存“钱”的、借“钱”的以及银行,三方都很高兴,这种做法日渐盛行。
借贷一时爽,玩脱火葬场贷款和借款不断增多,债务资产超过了实际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最终货币债权超出了银行存储的真金白银,两种风险也随之而来
借“钱”的,没有足够的收入偿还债务存“钱”的,持有的债务资产比可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还多在这种情况下,借“钱”的首先会想削减支出,而存“钱”的首先会想出售资产。
假如还不行,会触发“债务重组”和“央行印钞”这两种手段。
如果还解决不了,可能会触发“挤兑” —— 债务资产的持有者,也就是存“钱”的人,发现自己手里的“钱”可能换不回来足够的实物商品、服务乃至硬通货货币,于是争先恐后地进行兑换。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挤兑简直是灭顶之灾。
到了这个阶段,决策者不得不考虑「法定货币」体系。
在法定货币体系下,央行理论上可以无限制地印制纸币、无需考虑持有的硬通货储备,所以不会因为“钱”比黄金多而被迫违约。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正式宣告 ——
「美金」变成了「美元」,这种纸币不再和硬通货挂钩。
放水,以及通货再膨胀当信贷周期到达极限的时候,为了维持经济运行,中央政府和央行会创造大量债务,大量印钞用于购买商品、服务和投资资产。
这一波操作,俗称“放水”,又被称为“开直升机撒钱”。
过去有3个时期美国将利率降到0,拼尽全力地放水:
1929~1932年债务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美联储放水的背后逻辑是 ——
美联储通过印钞票和购买债券,将利率压在低位低利率可以刺激借款,通过月供进行消费也鼓励债券持有者出售债券,投资于其他资产“印钞购债”听起来没什么毛病,但往往事与愿违。
当美国政府大量印钞和购债时,货币和债务的价值就会下降。
这固然能缓解借款人的负担,但也相当于对持有货币和债券的人征税,让他们为此买单。
于是货币进一步贬值,达利欧将这种时期称为“通货再膨胀”。
美联储其实没得选大众总是对「现金」有一种莫名的痴迷,相信这是最安全的资产。
殊不知,大量印钞就可以让现金变得一文不值。
更糟糕的是,美联储有有十足的动力去印钞。
理论上,想要解决“债务负担超出收入”的问题,美联储有4种工具:
【A】财政紧缩,减少支出
【B】债务违约和债务重组
【C】通过税收手段将资金从富人转向穷人
【D】印钞,让货币贬值
实际上,美联储最后只会选D。
对于【A】,财政紧缩带有通缩属性,而通缩是比通胀更为可怕的存在;
对于【B】,债务违约和重组同样带有通缩性,而且是债务人破产、债权人亏钱的“双输”局面;
对于【C】收税,理论上可以,实际会面临不少政治挑战,可以作为一个选项,但远远没有D来的简单。
而对于【D】印钞,多数人认为利大于弊,原因有三:
印钞本身可以缓解债务压力,包括决策者自己的债务受害者,也就是持有货币和债务资产的人,一时半会还反应不过来印钞通常会拉动资产价格上涨,给人带来“变富了”的错觉2020年疫情期间,美国就发放了大量的资金和贷款,相当于“印钞”。
而且没什么人反对 —— 如果政府不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贷款,反而会被责难。
美联储看似有得选,其实没得选。
债务周期的轮回如果再进一步,美联储印钞过度,货币贬值和债务违约太极端,那么「法定货币」体系也将面临崩溃。
到这种阶段,决策者会被迫回归某种形式的硬通货,重建人们对货币价值作为财富贮藏手段的信心。
就像一个轮回,从「硬通货」到「硬通货债权」,再到「法定货币」,最后又回到了原点。
讽刺的是,债务越超负荷,「法定货币」体系越濒临崩溃,人们往往感觉越安全,因为他们一直享受着债务带来的利润和购买力。
而且,距离上一次债务危机的时间越长,持有债务的风险会越高、回报会越低,但危机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就越淡。
让我们重新捋一下,长期债务周期里的3类货币体系是怎么演进的:
【1】硬通货体系,比如金属硬币。
这是最有约束性的货币体系,作为货币的金属或商品通常无法短时间内增加供给,因此货币无法被创造。
但是,出于便携和流通需要,硬通货体系会催生出“纸币”这种产物。
【2】纸币体系,也叫硬通货债权体系。
这个阶段的纸币虽然和黄金挂钩,但是货币和信贷都更容易被创造。
硬通货债权与实际库存硬通货的比例会上升,引发对银行的挤兑、债务违约和货币贬值。
【3】法定货币体系,比如当今的美元。
万般无奈之下,决策者将纸币和黄金完全脱钩,硬通货债权和硬通货不再关联。
央行可以自由地创造货币和信贷,只要人们对货币还有信心,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一旦人们对货币失去信心,这个体系也会走向崩溃,回到硬通货体系。
写在最后纵观历史,各国在不同的货币体系之间转换,有的是为了应对债务,有的是因为战争。
每一类货币体系中,会出现2~4次大规模债务危机,直到转换到另一类体系,让一切重新开始。
整个债务大周期通常持续50~100年,就像《富不过三代》所说:
债务大周期往往横跨三代人。
在债务大周期面前,普通人渺小而无力,但可以通过对周期的正确认知,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第一,现金和债券没有大众想的那么“安全”,货币贬值风险时刻存在;
第二,货币和信贷催生的“繁荣”是有代价的,债务危机里不会有赢家;
第三,印钞伤害了所有人,乌合之众拍手叫好时,你没必要跟着起哄。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
意犹未尽的同学,可以读读屠夫之前写的《跑赢CPI,你还是穷人一个:正确理解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