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评级债券「中债隐含评级下调」
在央行、证监会、交易商协会等多个部门发布一系列关于取消强制债项评级的政策后,市场已有反应。4月7日,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已有两家企业在发行中票或短融时,未进行债项评级。其中一家为广州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珠江实业”),该公司于4月7日发行了一笔规模为12亿元的中期票据“21粤珠江MTN001”,发行期限为3年。其中5亿元用于偿还债务融资工具,7亿元用于补充广州珠江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营运资金。
根据募集说明书,“21粤珠江MTN001”在发行时没有进行债项评级,仅有债券主体评级。经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综合评定,珠江实业信用等级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21粤珠江MTN001”可以说是监管取消强制评级后的第一单无评级中票。
另外一家公司为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信息网”),在4月2日发行了一期规模为10亿元的短融“21新希望CP003”,发行期限为1年,票面利率为3.95%,拟用于偿还新希望的有息负债。此笔短融发行时,同样没有债项评级,仅有债券主体评级,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给予新希望的主体信用评级为AAA。
“实际上,强制取消债项评级的政策出台后,市场也需要反应时间,目前,多数债券在发行时仍进行了评级,无评级的还比较少见,不过未来大概率会增加,尤其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国企、央企,在发债时很可能就不进行债项评级了。”一位债市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
这一情况出现的背景是,3月28日,央行等五部门就提高信用评级质量、降低高评级主体比例、扩大投资人付费评级发布相关通知;3月26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文,称从3月29日起,将取消发行短融、超短融、中票等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强制评级,取消发行环节的债项评级强制披露,并引导评级机构更多从投资人角度出发揭示风险。
而在交易商协会之前,证监会也已于2月26日取消了公司债发行委托具有从事证券服务业务资格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的规定,取消了普通投资者认购公募债券AAA评级的要求。
至此,公司债、中票、短融等各类债券融资工具的强制评级要求均已取消。而在此前,诸如超短融、私募债等债券并不用强制评级,但像短融、中票、公募公司债等均需要评级。新政的发布,使得强制评级进一步被取消,信用评级市场逐步规范化和市场化,评级机构要想获得业务,将需要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竞争。
我国债券强制评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债市发展初期,国内信用体系并不完善,市场缺乏对债券发行主体的信用判断基础,极易引发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为加快债市发展,同时为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信用风险,我国监管机构开始将强制评级作为债券注册、发行、投资、交易、抵质押等方面的硬性条件,并将信用评级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将债券市场风险牢牢把控在监管环节。
但随后,随着市场的发展,监管部门多次提到要减少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比如,2017年7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7〕第7号提出,监管部门逐步减少政策法规对外部信用评级结果的引用,评级结果使用机构也应合理审慎使用外部评级结果,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降低对外部信用评级的依赖。
如今,强制评级的取消将利于债市的稳定发展。前述资深债市从业者称,虽然强制评级短期内起到了抑制风险的作用,但长期来看并不利于我国评级行业的发展。这是考虑到,一方面,从投资机构的角度看,强制评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投资者对债券的自主风险判断的积极性和能力,降低了资本市场对风险的自主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发行端强制评级的要求也带来了级别、价格恶意竞争的违规行为,推动了评级虚高现象。
联合资信总裁万华伟近日在参加论坛时也表示,取消强制评级,将推动评级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评级需求将逐步从监管需求转向投资人需求,评级机构的竞争重心将从发行人转向投资人。
不过,这对于评级机构而言,也是一大挑战。万华伟称,取消强制评级后,短期内部分债券的评级业务将明显萎缩,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评级机构承接业务,会更加依赖投资者的认可程度,评级机构的声誉和品牌更加重要,将成为获得市场参与者青睐的最重要因素,这会促使评级机构不断改善评级质量。
未来,“随着评级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部分评级机构将面临很大的生存困难,无法给出投资人可以有效使用产品的评级机构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评级行业可能将出现一轮并购重组,评级行业的竞争格局将会重塑。”万华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