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瑞银债券「中国绿色债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天姣 北京报道
投资者应该继续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能源转型和更广泛的可持续性。
截至2022年4月,境内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发行额已突破1.5万亿元人民币。
“自2017年起,绿债新发规模年均增速达72%,是债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子板块之一。”瑞银5月《境内绿债市场》报告显示,其主要募资投向为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水资源等领域。作为支持新增气候领域投资的重要融资渠道,去年绿债新发规模约5000亿元,瑞银预计今年有望突破7000亿元。
“与国内其他债券相比,中国绿债的整体波动性更低,具有投资吸引力。”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及宏观经济主管胡一帆在5月24日媒体访问中说,中国的投资者主要考量两个因素,即波动性与企业自身的行动与承诺,而绿债恰好满足了这两点,在同等情景下,投资者,尤其是基金机构投资者,更为青睐绿债。
胡一帆表示,整体看,因美联储加息等因素,今年全球债券市场压力都较大。“但我们发现,投资者依旧十分关注ESG领域,它依旧是市场非常看好的方向。”
根据《境内绿债市场》报告,中国国内绿债发行人方面,按行业分类,工业(如轨道、机场等交通集团),金融,和公用事业占比前三,分别占比35%,31% 和25%,其余行业包括能源、材料、可选消费、房地产等。
就所有制而言,中央和地方国企占比七成。从评级来看,AAA评级高达73%。绿债的投资人中,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占比52%;非法人产品(基金、信托、理财产品等)占比34%,其余为交易所参与方、证券公司等。
对于所有制与发行主体的占比情况,胡一帆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国企/非国企之分,而是与相应板块的行业有关。“工业为第一大发行人,占35%,其中主要包括轨道、机场等交通集团,及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其均为国企或央企背景。”
胡一帆称,金融与公用事业领域中,大部分也为国企与央企。在这些传统行业中,因国企占比较高,使得无论从绿债的所有制,还是发行人方面,央企和国企占据主导地位。
“在材料、可选消费,与房地产域内,可能会较为多元化一些。”其说。
胡一帆指出,在发行绿债时,在募资使用、项目评估、甄选募集资金管理和信息披露四大方面,(拟发行人)都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确实会产生一个成本压力。”其解释,因此,国内目前是较大型企业参与其中。“我们也看到,中短期绿债发行利率相对于基准票据并没有折让,利率也没有更低,这也使得参与主体以国企为主。”
此外,在胡一帆看来,中国在绿色债券市场的引入方面较为谨慎,国内的中小企业基本没有参与绿债市场的通道。
对比中债绿色债券指数和中债全债指数的历史回报,瑞银数据显示,2018至2021年,绿债平均回报5.2%,跑赢全债指数65个基点。
瑞银称,由于发行人多为AAA评级,目前,绿债指数的收益率为3.3%,剩余期限为7.1年,近五年指数波动率为1.5%。适合期望在传统固定收益配置中融入支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投资人。
“在债券市场乏善可陈的状况之下的话,瑞银整体对债券配置维持中性评级。”胡一帆说,但其依旧看好ESG债券市场。
包括智慧出行在内的绿色科技与可再生能源是瑞银一直看好的方向。
在亚洲,瑞银继续看到部分中国和日本公司的绿色科技投资机会,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交通运输、电池、氢、数字化和能源效率方面。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瑞银预计太阳能和风能将吸引最大的关注。“事实上,到2030年,亚太地区有可能成为最大的,甚至是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之一,其中最大的市场在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
对于“绿色资产是否通胀”这一问题,胡一帆认为,确实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间的不完全契合,这尤其体现在矿业/采矿领域。“可能会经历一个绿色通胀过程,然后慢慢回归正常。”
瑞银调查结果显示,在亚太地区的客户群中,平均每五位客户中就有一位进行了可持续投资(SI),其中,许多亚洲财富管理客户对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领域十分感兴趣。建议投资者关注长期化的能源转型与可持续性行业。
瑞银可持续金融亚太区主管兼可持续金融集团全球主管Desmond Kuek在5月“亚太可持续会议”中表示,随着该地区向零排放经济过渡,预计亚洲可持续债券将强劲增长。2021年,瑞银亚太债务资本市场团队领导了40多笔交易,支持发行了超过260亿美元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券。“预计这一强劲势头将持续下去。”
(统筹:马春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