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金融合作「金融量化」
绿色金融发展概况
(一)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环境效益凸显。《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纪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奠定产业分类标准。绿色金融通过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项目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社会和环境效益渐显。
(二)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空间广阔。绿色信贷稳步提升,2020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1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6%。绿色债券发行位居全球前列,2019年贴标绿色债券发行位列全球第一。绿色金融的未来空间仍然广阔,我国GDP每单位美元碳排放量仍和发达经济体有一定差距,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占比较低,各项绿色金融工具仍有待开发。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正当时
(一)绿色债券与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资产证券化发行与创新态势迅猛,2019年发行量增长了3.5倍。基础资产品种不断丰富,涵盖了公共交通售票权益、绿色信贷资产、风电和太阳能租赁收益等。
(二)碳金融产品。碳金融产品种类品种日益丰富,包括碳债券、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碳配额回购融资、碳基金、碳远期等。
(三)绿色基金与绿色PPP。我国各级政府发起绿色发展基金成为一种趋势,7月15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设立。PPP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分为金融机构联合企业设立、实体企业联合金融机构设立、政府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等。
(四)绿色指数。绿色指数及产品不断涌现,环保产业、ESG、绿色债券、绿色环境相关指数较多。
(五)绿色保险。环保污染责任保险发展待推进,政策鼓励保险资金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
绿色金融试点地区发展情况
2017年6月,国务院部署5省区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的九个市(州、区)获批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绿色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绿色转型。目前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中的广州花都区、赣江新区、贵安新区等在绿色金融系统建设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广州地区绿色金融改革步伐领先。
2019年,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发行量和新增绿色保费收入三项指标在全国各试验区中均高居首位,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最快,广州碳交所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1亿吨,排名全国首位,相关经验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开始推广,强化绿色金融标准话语权,打造粤港澳绿色金融共同市场。在各项政策持续推动下,各个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产业将持续发展,有望带动周边地区甚至全国绿色金融行业发展。
绿色金融产业发展及配置建议
做好绿色金融的发展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对未来的发展路径做好长期规划,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思维,积极创新,利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绿色信贷要强化信息披露,设置差异化考核,鼓励银行类机构在开展非绿色项目时,也充分有效评估其对环境和社会的综合影响;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进一步推进国内外绿色债券标准的一体化,增强绿色债券基本信息的普及,引导养老金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等长期大类资金对于绿色债券的长期投资;增加碳金融试点城市的推广,推进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加大企业的绿色保险的宣传,提供对绿色保险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增强绿色保险激励机制。在政策推进下,绿色金融产业有望加速发展,建议投资者关注绿色金融政策直接受益大金融行业龙头标的,同时关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优质标的。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绿色金融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
一、 绿色金融发展概况
(一)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环境效益凸显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2020年10月14日,高层领导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再次强调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发展绿色产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也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上,面对全球极端气候变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减排协议,195个国家一致同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推动绿色发展,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需求,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纪元。
根据《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包括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体的金融工具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2019年3月,发改委发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及解释说明文件,将绿色产业划分为了六大类别,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及绿色服务。2020年5月,央行、发改委等《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分类再进行了细分。
绿色金融通过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项目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社会和环境效益渐显。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2018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下降 4.0%,比 2005 年累计下降45.8%,相当于减排 52.6 亿吨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4.3%,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自2012年,央行发布《绿色信贷指引》以来,绿色信贷对于节能减排的贡献度逐步提高,2017年6月绿色信贷二氧化碳减排量达490.56万吨。
(二)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空间广阔
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绿色信贷稳步提升。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1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6%;1-6月新增0.55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6.27%。绿色信贷行业投放上,2017年6月绿色信贷投放前三行业为绿色交通运输项目、战略新兴产业中的绿色信贷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投放金额分别为3.02万亿元、1.69万亿元、1.61万亿元,占比36.7%、20.1%、19.6%;紧随其后的是工业节能节水环保、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等项目,农业方面的绿色农业、绿色林业开发占比较小。
绿色债券发行位居全球前列,绿色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随着2016年起绿色债券市场的配套市场制度和监管体系逐步确立完善、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券市场,2019年贴标绿色债券发行位列全球第一。2019年末,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接近30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超过8000亿元。当前绿色债券市场存量8760.9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占比高达38.12%,系其较长的债券存续期和绿色金融工具创新所致,其次是公司债、企业债和金融债。1-10月新发行绿色债券量为1662.6亿元,略有下滑,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下,前期受到发行成本较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政策红利催化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有所放缓,但是企业债、公司债仍保持较快增长。
根据BNEF的数据,自2007年首次发行以来,截止2020年10月,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仅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发行绿色债券价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尤其是2020年9月发行就超过500亿美元。
绿色企业股权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环境不断完善。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4.9%。同时,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7月,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提出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绿色产业龙头企业。为了提升绿色企业二级市场的关注度,政府鼓励推进绿色指数及相关产品的发行,如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ECPI ESG)指数、上证180碳效率指数、生态100主题指数等。
绿色金融的未来空间仍然广阔。首先,节能减排和环保事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近些年,中国对于碳排放的压降以较快速度进行,节能减排成果斐然,但和发达经济体的GDP每单位美元碳排放量仍有一定差距,2019年中国GDP每单位美元碳排放量为685克,远高于美国的232克/美元、英国137克/美元、日本221克/美元。
其次,绿色金融市场和基础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各项绿色金融工具仍有待开发。绿色信贷方面,2020年上半年绿色信贷占总体贷款的比重较18年底上升0.52%,但仍不超过7%,处于较低水平。相比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行占债券总体发行的比重则更低,2019年绿色债券发行占比仅达到0.65%。其他的金融工具,如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租赁等仍有待进一步开发,以拓宽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项目风险。
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正当时
随着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的推广,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猛,业务种类不断丰富,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面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绿色产业投融资地有效开展,实现绿色全球化,维持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债券与绿色资产证券化
2015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了首单人民币绿色债券。随后,在政策催化下,绿色债券的品种、发行方式、债券投向不断地发展创新。2019年5月14日,央行发布《关于支持绿色金融试验区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通知》,鼓励企业通过注册发行定向工具、资产支持票据等不同品种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020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从政策方面为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相关政策和文件不断出台完善,绿色资产证券化发行与创新态势迅猛,规范化程度提高,2019年发行量较2018年增长了3.5倍。绿色ABS可从监管机构可分为三类,包括银保监会主管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证监会主管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和交易商协会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2016年1月,兴业银行发行首单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为中国首单绿色信贷ABS。2016年5月,浙江嘉化能源化工发行了首单交易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拟用于投资热电联产机组扩建的绿色产业项目。2017年4月,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了银行间市场第一单绿色资产支持票据(ABN),拟投资项目涵盖污水处理厂、河道治理、供水管网工程项目等。
绿色资产证券化以未来的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进行结构化融资,利用SPV、破产隔离等措施独立于原始权益人的整体资质,具有增强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势。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规范化不断推进,2018年8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化业务问答(一)、(二)》,出台了绿色ABS产品的相关内容及相应的操作流程,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提供了标准化索引。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从信贷资产逐步向清洁能源、污水处理、节能技术等一些列绿色产业子行业扩延。2019年绿色ABS及ABN的基础资产类别涵盖了公共交通售票权益、绿色信贷资产、风电和太阳能租赁收益、新能源电价补贴、可再生能源收益、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权、电动汽车租赁资产等,基础资产品种进一步丰富。绿色市场巨大融资需求与绿色ABS市场规范和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绿色ABS及ABN是未来绿色债券市场的一片蓝海。
(二)碳金融产品
碳金融发源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碳约束”,1997年,《京都议定书》使得国际碳排放权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为碳金融的发展奠定了了良好基础。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由强制性配额市场和自愿性减排市场组成,2016年8月,中央首次在中央会议中提出了“碳金融”概念,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排放市场和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目前碳金融产品种类品种日益丰富,包括碳债券、碳排放权的质押融资、碳配额回购融资、碳市场基金、碳市场远期等等。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在积极落地中,碳期货有望进一步推进。
(三)绿色基金与绿色PPP
目前的绿色产业基金包括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绿色产业并购基金、PPP环保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我国各级政府发起绿色发展基金成为一种趋势,多个省份纷纷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或环保基金,以带动绿色投融资,民间资本也踊跃参与其中。2015年3月,全球首支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光伏清洁能源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在北京正式启动,聚焦“一带一路”上的生态修护、清洁能源、生态产业。7月15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发起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主要投向长江经济带沿线 11 省市。
PPP模式产业基金是指以产业基金形式直接或间接投资PPP项目的一种基金,实现了PPP产业基金在绿色行业的外延。绿色产业项目在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典型的公益性的特点,低利润、长周期的环保项目获得社会资本的困难阻碍着绿色产业的发展。通过绿色PPP产业基金,一方面保留着PPP模式的项目运营特征,各级政府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在绿色PPP项目中,以达到补充资金缺口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牵头,吸引社会资本以股权形式介入项目公司。根据发起机构的不同,PPP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分为金融机构联合企业设立、实体企业联合金融机构设立、政府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等。如,2015年2月,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厦门市轨道交通集团签署了厦门城市发展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将投资于厦门轨道交通工程等项目。兴业财富和厦门轨道交通集团各出资70%和30%,分别担任优先级有限合伙人和劣后级有限合伙人,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按协议定期支付收益给优先级有限合伙人,并负责在基金到期时对优先级合伙人持有的权益进行回购,厦门市政府提供财政贴息保障。
(四)绿色指数
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上证180碳效率指数、生态100主题指数、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指数等绿色指数及产品不断涌现,促进二级市场投资者对于绿色产业投资的关注度。如,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指数是根据ECPI ESG评级方法,从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中挑选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评级较高的100只公司股票组成样本股,以反映沪深300指数中ECPI ESG评级较高公司股票的走势。目前,上交所绿色指数54条,主要包括了环保产业、ESG、绿色债券、绿色环境、绿色收入与风险、公司治理等相关指数,并配套发行了上证社会责任ETF和广发中证环保ETF等绿色ETF产品。
(五)绿色保险
绿色产业发展的前期投入大、期限长、利润不稳定,绿色保险可以通过提供风险保障、补偿外部性、平滑资产收益等作用,助力绿色经济平稳发展。首先,在社会环保事业开展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要求企业就日后对环境污染导致损害赔偿责任进行投保,一方面强化大气、水、土壤、资源等环境保护事业,另一方面增强高污染企业的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目前环保污染责任保险发展困难较多,环保信息的不对称阻碍环保污染责任保险的精准设计,环保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环保污染责任难以落实,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制较难介入,企业的污染环保意识欠缺也导致环保污染责任保险面临的道德风险较高。
其次,绿色保险对于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企业的需求提供保险保障服务,有利于稳定企业经营,为节能环保技术、环保项目的实施提供融资服务。2017年《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等形式,支持区内轨道交通工程、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绿色产业园区等重点绿色项目和园区建设,并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另外,绿色保险还可以和绿色金融工具相互融合,保障绿色金融工具的有效运行。
三、 绿色金融试点地区发展情况
2017年6月,国务院部署5省区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的九个市(州、区)获批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绿色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提出五项主要任务,包括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鼓励发展绿色信贷,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立绿色产业、项目优先的政府服务通道,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等。
2020年3月,住建部、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批复湖州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探索建立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在标准、政策、产品、工具等方面协调联动,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目前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中的广州花都区、赣江新区、贵安新区等在绿色金融系统建设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广州绿色金融改革步伐领先。
2017年,国务院明确包括广东省广州市在内的五省区部分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东省当年发行绿色债券4只,发行金额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80%。
过去三年,广东省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速均在100%以上,2019年发行金额537亿元,同比增长188%。2020年上半年由于卫生事件影响,仅发行141亿元,但下半年开始恢复正常,仅三季度发行金额138亿元,接近上半年总和,预计2020年广东省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与2019年持平。
截止2020年10月15日,广东省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08只,累计发行金额超过千亿元。从债券类型数量来看,企业债和资产支持证券数量最多,二者合计占比超过70%,汽车为公司债和金融债。募集资金用途包括轨道交通项目、污水处理、新能源项目、环保及再生能源项目等。
从绿色债券主体所处行业分布来看,以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为主,二者合计占比超过六成,主要由于绿色金融体系中公共交通和公用事业企业资金需求较大,后续还可以在环保、新能源等行业推广绿色债券发行。
2019年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发行量和新增绿色保费收入三项指标在全国各试验区中均排名第一位,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最快,广州碳交所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1亿吨,排名全国首位,相关经验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开始推广,强化绿色金融标准话语权,打造粤港澳绿色金融共同市场。
根据《2020广州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截止2019年末,广州地区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3881.52亿元,比年初增长22.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01个百分点。全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8.24亿元,同比增长152.39%;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321.26亿元,同比增长44.68%。创新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绿色租融保”“绿色农保 ”“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药品置换责任保险”等产品,支持南方电网财务公司发行绿色金融债,并为广州地铁成功发行30亿元绿色资产支持票据提供支持。
广州还将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规范、统计制度。推动设立广州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协会和研究院。推进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研究制订广州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措施。同时广州还将加强与绿色金融领域相关国际组织的对接,围绕可持续金融的标准和要求,在更高标准水平上建设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蓝色金融、金融科技、影响力投资、责任投资的融合创新和发展,打造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广州模式”,为广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支撑。
花都区作为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一直大力探索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几年,区内各类绿色机构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区引进或设立各类绿色机构超过300家。广州绿色金融街进驻绿色机构256家,注册资本金203.4亿元,年均增加超过100家。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44家,年纳税额超千万元的企业8家。
政策助推绿色产业发展提速增质。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2019年,区内金融机构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超过120亿元,融资利率低于一般企业贷款利率约1个百分点,其中区财政通过绿色信贷补贴为企业减负1400多万元。中国银行花都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花都分行、广州银行花都支行共同为市公交集团公交车纯电动化项目提供54亿元基准利率绿色信贷支持,用于市公交集团更新9000多辆纯电动公交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过65万吨,截至2019年底,已发放贷款31亿元,广州市通过该项目于2019年10月获得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办的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市长峰会“绿色技术”奖项。中国工商银行花都分行创新供应链融资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2017年至2019年底累计为东风日产办理汽车供应链融资21237笔,总金额493亿元,融资利率4.35%,累计为经销商降低财务成本0.8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绿色发展活力。创新绿色金融正向激励机制。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的“1 4”配套政策,对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给予一定财政补贴。2019年发放绿色发展奖励超过1.1亿元,奖励企业和金融机构1200余家次,其中绿色信贷补贴1400多万元、绿色保险补贴300多万元。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对相关政策条款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了对通过区内绿色分行获得绿色贷款的区外省内企业给予绿色信贷补贴等条款,强化了试验区绿色金融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机制。委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制定了试验区绿色企业认定方法和绿色项目认定方法,并依据认定办法对试验区内项目进行认证,共筛选出绿色项目491个,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支撑。创新绿色金融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推动广州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创兴银行、广州证券、大业信托等首批参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的5家金融机构在“2019穗港澳金融合作推介会”上签署倡议书,率先发起粤港澳大湾区环境信息披露倡议。创新绿色信贷经营机制。推动区内银行机构制定差异化的绿色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优化绿色金融业务流程,完善绿色金融业务激励机制,目前区内已有14家银行建立了绿色信贷经营机制,明确将绿色信贷落实在经营的全过程,激励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广州开发区位于广州市东部,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与一般开发区不同,广州开发区包含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等4个定位不同的经济功能区。近年来,广州开发区的经济态势发展喜人。2019年,广州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2978.89亿元,占广州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6%。按可比价格计算,广州开发区GDP同期增长8.6%,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市6.8%的经济增长水平。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明珠,广州开发区一直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研究制定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开发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绿色企业和项目认证工作,大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全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抢占全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制高点,争当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排头兵,率先为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探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高地。
2020年5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意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支持必不可少。但它所需的金融支持,并非传统的金融能够有效提供:一方面,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的湾区城市群,涉及到港澳与内地城市之间的跨境合作,传统金融安排无法解决跨境资源的融合利用问题;另一方面,现有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科技创新需要的直接融资不匹配。因此,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安排,便利金融更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支持香港、澳门和广州三个核心城市发展特色金融。香港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重点是发挥投融资和咨询等职能。澳门核心职能是连接中国和葡语国家的金融服务,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依托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广州在发展绿色金融中承担重任,并研究建立广州期货交易所。
《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依托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广州碳排放交易所的平台功能,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允许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资格审查的境外投资者(境外机构及个人),以外汇或人民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碳排放权交易。研究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鼓励更多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利用港澳平台为绿色项目融资及认证,支持广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香港、澳门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及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企业、项目。支持香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2020年7月,广州开发区金融局发布《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意在推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全区绿色金融体系,引进集聚各类绿色金融要素和金融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绿色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绿色金融组织给与补贴、对绿色贷款余额增量达到一定标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和对发行绿色债券融资的企业进行奖励等方式,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绿色金融产业发展。
除了广州地区以外,江西绿色金融也发展较快,已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能推广的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拓宽抵质押品范围、依托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创新推出绿色信贷、信托和租赁产品40余项,绿色保险产品20余项,2019年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2372亿元,同比增长21.6%。
在各项政策持续推动下,各个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产业将持续发展,有望带动周边地区甚至全国绿色金融行业发展。
四、绿色金融产业发展及配置建议
做好绿色金融的发展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对未来的发展路径做好长期规划,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思维,积极创新,利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
目前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绿色信贷稳步提升,未来绿色信贷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信息披露,防范贷后的道德风险。由于政府对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有政策上的照顾与优惠,部分企业可能会借绿色发展之名,骗取政策优惠。因此,建议强制性要求获得绿色信贷或绿色资金支持的项目或企业定期披露资金的用途与去向,最大程度的避免道德风险,提高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效率。
第二,鼓励银行对绿色支行或分行设立差别化的内部考核体系。很多绿色环保项目建设与回收现金流时间长,盈利能力较低,风险较大,尤其是中小企业主导的绿色项目。银行基层业务人员在信贷质量、不良坏账的内部考核压力下,为其提供绿色信贷支持的意愿有限,即使外部政府会给予银行机构正向的激励。因此,除外部激励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鼓励银行内部对绿色项目或绿色信贷给予差异化的考核体系。
第三,鼓励银行类机构在开展非绿色项目时,也充分有效评估其对环境和社会的综合影响。从当前业内的情况看,各个地区都已经将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但对于绿色金融内涵的另一个层面,即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要求纳入银行整个信贷流程中,对拟授信客户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制定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合规文件清单和合规风险审查清单等工作还没有大规模的推广。这种对所有信贷项目均考虑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原则,被称为“赤道原则”,已经被国际多家银行机构采用。
绿色债券2019年的发行占总体债券发行的比例仅有0.65%,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首先,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强劲,但是中国和国际的绿色定义仍然存在差异,导致境外投资者难以对基础资产的绿色资质进行标准化评估,应参照央行等机构发行的《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进一步推进国内绿色债券标准的一体化,缩小绿色资产分类标准和国际定义的差距,推进绿色债券发行前的绿色评估认证和发行后的募集资金追踪,以减少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顾虑,促进中国全面参与到全球绿色倡议中。其次,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仍存在较大问题,应增强不同类型绿色债券定期报告披露频率和披露程度的统一,加强信息披露标准和制度建设。发债企业可以通过引入ESG评价体系,多维度制定皮率指标,增加信息透明度。明确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各方的指责,提高绿色债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强披露信息的质量。第三,投资者目前对于绿色债券的认可度有待提升,应增强绿色债券基本信息的普及,引导养老金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等长期大类资金对于绿色债券的长期投资。最后,继续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品种、领域的创新。针对绿色ABS及ABN推进监管条例和标准化的制度建设,明确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规范。联合“一带一路”环线的绿色产业投资机会,创设出与其相匹配的绿色债券品种,商业银行可以依仗其原先的国际化布局,增加“一带一路”绿色债券的承销发行。推进绿色主权债券的发行,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及国内绿色市场发展提供助力。地方政府也可以积极推动绿色市政债券填补节能减排发展带来的投资缺口。
碳金融市场目前包括节能减配等项目融资市场、碳配额交易现货市场、期货期权等衍生市场,总体发展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为了推进碳金融体系的发展,首先,应增加碳金融试点城市的推广,推进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建立健全碳金融的标准化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制度,对于碳资产评估、碳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增强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其次,丰富碳金融工具的品种模式。积极推进碳金融期货期权的标准化进程,为碳交易提供风险对冲工具。创设关于碳金融相关的融资租赁模式,如为一部分低碳企业的绿色设备提供融资租赁。丰富节能减排相关的绿色质押融资和回购贴现业务,根据碳指标特性推进绿色信贷。开设碳交付担保模式,增强碳资产市场的接受度和议价能力。增设碳指数相关的基金等产品,提升二级市场对于碳资产和相关企业的关注度。第三,推动泛金融化碳市场的发展,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
绿色产业项目适合发展PPP模式,但是绿色PPP当前对于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性、国有企业市场份额过高、融资方式单一等限制了其发展。首先,绿色PPP应采用多途径减少对于政府和财政补贴的依赖性,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绿色PPP项目可以通过创设资产支持证券,成立SPV,通过节约开支和项目收益来支付运营费用,增强项目的流动性,引入市场监督,提升项目效率。第二,丰富绿色PPP参与主体,增加民营企业的参与度。降低民营企业的进入门槛,创新融资工具来增强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通过增强监督和建立法律约束降低政府违约风险。对于绿色PPP相关的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进行多维度的创新,丰富绿色PPP融资模式。
我国发展绿色保险需要统筹兼顾环境污染治理及气候变化,当前绿色保险市场仍在起步阶段。
为了促进绿色保险市场的完善,首先,应加强强制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进程,明确环境事故的判定标准和赔偿细则,完善环境风险标准和制度,增强企业对于环境风险的披露,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执法力度,为保险公司精确涉及绿色保险提供数据池。其次,加大企业的绿色保险的宣传,提供对绿色保险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增强绿色保险激励机制。第三,继续推进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绿色企业设备保险等多品种绿色保险,提升绿色保险对于绿色项目投资建设的参与程度,增强绿色保险对于绿色产业的保障功能。
最后,提高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将消费者纳入宣传工作中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辅助。如果在宣传下,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增强,对于清洁与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那么在市场均衡条件下,清洁与环保产品的价格将上升,其效果相当于政府对清洁与环保产品提供补贴,生产这些清洁与环保产品的企业或项目现金流与盈利能力将提升,信用风险下降,金融机构对其提供融资支持的意愿提高,融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关注绿色金融政策直接受益大金融行业龙头标的,同时关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优质标的。
五、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绿色金融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
本文源自粤开崇利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