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 2017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会「央行数字货币最新消息」
2016年,人民币国际使用稳步推进,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6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6大支付货币,市场占有率为1.68%。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币稳居中国跨境收付第二大货币。2016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85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重为25.2%,人民币已连续六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其中,经常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52 274.7亿元,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收付金额10 618.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收付金额13 987.7亿元。截至2016年末,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境内企业约24万家。
人民币国际使用稳步发展。截至2016年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银行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 154.7亿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1.12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债券未偿余额为7 132.9亿元。截至2016年末,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额度,合计人民币1.51万亿元;共有407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入市总投资备案规模为1.97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2016年,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进一步开放和便利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简化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完善沪港通机制,取消总额度限制,启动深港通。
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末,人民银行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欧洲、中东、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便利境外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
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6年,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系统建设和直接参与者扩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业务规则,提高数据报送质量。
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7年,将继续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有为、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第二部分 人民币国际使用概况一、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
2016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85万亿元,同比下降18.6%,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重为25.2%,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其中收款3.79万亿元,付款6.06万亿元,净支出2.27万亿元,收付比为1 1.6。
专栏一 2016年以来人民币国际使用新政策
2016年1月,调整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资金使用规定,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内的资金可以转存为定期存款,利率按人民银行相关规定执行。
2016年1月,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范围。建立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
2016年2月,进一步便利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取消投资额度限制,简化管理流程。
2016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中国境内的非金融企业(不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均可在以其资本或净资产为基准计算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2016年8月,进一步简化RQFII申请程序,优化额度管理方式。实行基础额度内自主投资和基础额度外审批相结合的方式,放宽锁定期限制,开放式基金继续免于锁定期管理,对其他产品和资金锁定期要求由原来的1年缩短至3个月。
2016年11月,进一步完善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2016年11月,进一步规范境内企业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对境内企业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实行宏观审慎管理。
2016年12月,构建关于熊猫债的数据统计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统一熊猫债账户开立、资金存管、跨境汇划和数据报送的规则。
2017年1月,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提高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一)经常项目
2016年,经常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5.23万亿元,同比下降27.7%,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4.12万亿元,同比下降35.5%,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重为16.9%;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收付金额1.11万亿元,同比增长31.2%(见图1和表1)。2016年,经常项目人民币收款2.15万亿元,付款3.08万亿元,净支出9 273.7亿元,收付比为1 1.43(见图2)。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
2016年,资本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4.62万亿元,同比下降5.1%;其中人民币收款1.63万亿元,付款2.98万亿元,净支出1.35万亿元,收付比为1:1.83。
跨境直接投资业务。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收付金额1.06万亿元,同比增长44.2%;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收付金额1.4万亿元,同比下降11.9%(见图3和表2)。
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截至2016年末,全国共设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1716个。其中,1052个资金池发生了资金跨境收付,收款总额为8766.6亿元,付款总额为8758.9亿元,净流入7.7亿元。
沪港通和深港通业务。2016年,沪股通和深股通资金流入总金额为1105.5亿元,流出总金额为528.5亿元,净流入577.0亿元;港股通资金流入276.1亿元,流出2287.6亿元,净流出2011.5亿元。
专栏二 沪港通与深港通
一、开通背景
2014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上宣布将建立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上线运行,为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开辟了新的投资通道。试点启动后,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投资者反映积极,为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双向开放积累了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投资者期待不断推出扩展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联系的新举措。应市场要求,结合我国金融双向开放大局及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开始研究推出深港通事宜。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适时启动深港通。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启动。
二、制度框架
沪港通和深港通遵循两地市场现行的交易结算法律法规和运行模式,主要制度安排保持一致:一是交易结算活动遵守交易结算发生地市场的规定及业务规则。上市公司继续遵守上市地上市规则及其他相关规定。二是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香港中央结算公司采取直连跨境结算方式。三是投资范围限于两地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协商确定的股票。四是采取一定的额度监控和调控方式。不设总额度限制,保留每日额度调节,沪港通和深港通下北上资金(沪市通和深市通)每日额度各为130亿元人民币,沪港通和深港通下南下资金(包括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额度各为105亿元人民币。双方可根据运营情况对投资额度进行调整。五是继续实施合格投资者参与交易制度。
三、重要意义
深港通与沪港通构成了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的完整机制,是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双向开放、增强合作的重要举措,顺应了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既有利于促进香港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繁荣发展,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又有利于丰富内地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健全内地资本市场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在沪港通和深港通渠道下,内地和香港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投资对方市场股票,可拓宽香港市场人民币资金的投资渠道,促进人民币在两地之间的有序流动,有利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
下一步,两地监管部门将密切合作,根据沪港通与深港通运行情况,继续研究优化相关制度安排,便利投资者投资活动,防范潜在业务风险。
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2016年12月末,共有407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①,包括:58家境外央行类机构(包括境外央行、国际金融机构和主权财富基金)、112家境外商业银行、28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204家金融机构产品类投资者、5家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
(三)结构分布
从境内地区分布看,2016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排名前3位的是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占全国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7.3%、23.0%和10.6%;全国共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超过3 000亿元(见表3);8个边境省(自治区)②的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约为5 145.9亿元,占比5.2%。
从境外地域看,与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39个。
2016年,与中国香港地区的人民币收付金额占比为53.6%,比2015年上升0.7个百分点。与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开曼群岛、越南等地人民币收付金额占比较2015年均有所上升(见图4)。
二、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季度数据①,截至2016年12月末,人民币储备②约合845.1亿美元,占标明币种构成外汇储备总额的1.07%。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专栏三 人民币正式加入SDR
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的第五种货币,其中人民币权重为10.92%,位列第三。人民币加入SDR,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综合国力和改革开放成效,特别是人民币国际使用功能的认可,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逐渐被认可,越来越多的央行和货币当局把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资产。2017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共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新加坡、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一次有新兴市场货币进入SDR货币篮子,这有助于改善以往单纯以发达国家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格局,增强SDR本身的代表性和吸引力。此外,人民币加入SDR还有助于提高SDR的稳定性,提升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这也会进一步改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改革红利,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三、人民币国际债券
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36.1万亿元,同比增长54.2%;截至2016年末,债券托管余额63.7万亿元,同比增长33%;全市场共成交结算8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现券交易132.2万亿元,交投活跃度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末,共有407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中国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为8 000.3亿元。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狭义统计口径,截至2016年末,以人民币标价的国际债券余额为6 987.2亿元,其中境外机构在离岸市场上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余额为5 665.8亿元,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余额为1 321.4亿元。
专栏四 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大幅增长
市场将境外(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机构在我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称为熊猫债。随着人民币国际接受程度的稳步提升,熊猫债市场受到国际市场广泛关注,发债主体类型进一步扩展,发债规模也实现了大幅增长。截至2017年7月末,熊猫债发债主体已包括境外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以及外国政府等,累计发行额为1 940.4亿元。
为统一熊猫债账户开立、资金存管、跨境汇划和数据报送的规则,构建关于熊猫债的数据统计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体系,201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办发〔2016〕258号),明确境外机构可选择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或委托主承销商开立托管账户两种方式,存放发行人民币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开户行按照有权部门同意人民币债券发行的证明文件,并根据其规定的募集资金境内外使用比例,办理相关跨境人民币资金汇划。
2016年8月,全球首只以SDR计价、人民币结算的债券(命名为“木兰债”)由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合计额度20亿SDR。同年10月,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也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1亿木兰债。木兰债的推出,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交易品种,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开放与发展,也是扩大SDR使用的标志性事件,对于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四、非居民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
截至2016年末,非居民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为3.03万亿元,其中,境外机构持有的股票市值和债券托管余额分别为6 491.9亿元和8 526.2亿元;境外机构对境内机构的贷款余额为6 164.4亿元;非居民在境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 154.7亿元,包括同业往来账户存款、境外机构和境外个人存款(见表4)。
截至2016年末,1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额度,共计人民币1.51万亿元(见图6)。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中国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英国等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1.12万亿元(不含存款证)。其中,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为5 467.1亿元,同比下降35.8%;新加坡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86亿元,同比下降43.1%;英国人民币存款余额为510亿元,同比增长17.2%。
五、人民币外汇交易
2016年,中国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含银行间市场和银行代客市场)日均交易量832亿美元。全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折合5.9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9%;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成交折合1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8%;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成交折合0.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11%。
银行间外汇市场先后推出人民币对南非兰特、韩元等12个货币的直接交易。2016年,人民币对外币(不含美元)直接交易即期共成交1.13万亿元人民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交易中占比为2.9%,而2010年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币(不含美元)直接交易成交量占比不到0.5%。
六、人民币现钞跨境流通
2016年,银行跨境调运人民币现钞业务金额总计6 3 8.0 9亿元,同比增长6.66%;其中调运出境103.63亿元,调运入境534.46亿元;净调入430.83亿元。通过银行体系流入的境外人民币现钞持续较快增长(见图7)。中银香港代保管库继续发挥境外人民币现钞供应回流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境外参加行办理人民币现钞提存业务金额总计10.48亿元,同比下降44.1%;其中人民币现钞提取0.9亿元,存入9.58亿元,净存入8.68亿元,业务范围涵盖亚洲、欧洲、美洲、非洲。
专栏五 人民币跨境现钞调运业务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持续发展,人民币现钞在境外流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人民银行根据境外人民币现钞供给和回流需求,统筹规划境外人民币现钞供应回流格局,积极促进人民币现钞有序地跨境流动。
目前,银行跨境调运人民币现钞业务有三种模式:境外代保管库调运、境外清算行调运和商业银行代理行调运。代保管库模式指境外人民币发行基金代保管库跨境调运,目前只有中银香港代保管库与人民银行深圳分库之间的调运业务。2016年,代保管库跨境调运人民币金额同比增长5.95%。清算行模式是指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根据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承办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业务。目前,除香港清算行由代保管库办理跨境调运外,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三地的清算行分别经由珠海、厦门和广州办理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2016年,三地清算行跨境调运人民币金额同比增长21.13%。代理行模式主要用于我国与毗邻国家商业银行之间的跨境调运,是两国商业银行根据两国央行签订的本币结算协定建立代理行关系,并明确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事项。目前中蒙之间的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业务比较频繁,中越、中俄每年也有调运业务发生。2016年,代理行跨境调运人民币金额同比下降21.18%。
海外人民币现钞供应回流业务是指除以上三种模式覆盖之外的海外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作为香港清算行的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在香港清算行办理人民币现钞提取缴存业务,香港清算行依托中银香港代保管库向其提供人民币现钞提存服务。2016年,有14家海外参加行在香港清算行办理了人民币现钞提存业务。
随着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机制和人民币现钞调运、提存环境不断优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现钞业务从无到有,多种业务模式同时运行,业务渠道不断丰富。例如,俄罗斯同时有参加行在中国香港提存人民币现钞、代理行跨境调运,蒙古同时有代理行跨境调运、离岸市场购钞等业务。
近年来,银行向境外调出人民币现钞数量稳中趋减,从境外调入人民币现钞规模增长迅速。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和出境旅游消费热潮,居民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境,在境外兑换当地货币并进行消费,导致境外人民币现钞规模持续增长,而人民币现钞在境外流通和贮藏功能有限,多数经兑换后又进入银行体系回流国内;二是随着海外人民币现钞市场渐趋成熟,部分离岸金融中心已形成集中收付的二级市场,也造成了我国银行跨境调出人民币现钞数量的减少。
七、双边本币互换
2016年,人民银行先后与摩洛哥央行、塞尔维亚央行、埃及的中央银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为295亿元人民币;与新加坡金管局、匈牙利央行、欧央行、冰岛的中央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为6 635亿元人民币。截至2016年末,人民银行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金额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在人民银行与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1 278亿元人民币,人民银行动用外币折合664亿元人民币。截至2016年末,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累计动用人民币3 655.31亿元人民币,余额为221.49亿元人民币;人民银行累计动用外币折合1 128.41亿元人民币,余额折合77.58亿元人民币。
八、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
(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2016年,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系统建设和直接参与者扩容。2016年7月,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作为直接参与者接入CIPS,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是CIPS首家境外直接参与者,其成功接入使CIPS业务量有大幅提升。
截至2016年末,CIPS共有28家直接参与者,512家间接参与者,覆盖六大洲80个国家和地区。系统累计运行312个工作日,共处理支付业务722 849笔,金额48 427亿元。
(二)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2016年,人民银行先后与美联储、俄央行签署了在美国、俄罗斯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在美国、俄罗斯、阿联酋指定了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见表5)。截至2016年末,人民银行已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欧洲、中东、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有利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第三部分 相关改革及进展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2016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继续稳步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进一步开放和便利境外机构使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更多类型境外主体可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简化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优化沪港通机制,取消总额度限制,启动深港通。目前人民币在7大类共40项资本项目交易中,已实现可兑换、基本可兑换、部分可兑换的项目共计37项,占全部交易项目的92.5%。下一步,将继续按照“服务实体,循序渐进,统筹兼顾,风险可控”的原则,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升跨境投资和交易的便利化,促进资源在全球有效配置,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稳定发展。
专栏六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
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是人民银行针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推出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关键一步,提高了跨境融资和资源配置效率。
2016年4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32号),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贸区企业和全国27家银行业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推广到全国,明确2016年5月3日后,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即可在与其净资产或资本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对企业和金融机构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企业改为事前签约备案,金融机构改为事后备案,提高企业和金融机构从境外融资的自主权和便利性。
2017年1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调整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的豁免项及相关系数,便利境内机构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一是继续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着力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和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扎实推进Shibor、LPR应用,促进其使用范围逐步扩大。自2016年6月15日起,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市场主体提高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关注和使用程度,进一步夯实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性。二是不断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拓宽自律机制成员范围,目前自律机制成员已扩大至1 712家,包括12家核心成员、988家基础成员和712家观察成员。同时,进一步完善省级自律机制。三是有序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逐步扩大存单发行主体范围,推进同业存单、大额存单发行交易。2016年6月6日进一步将个人投资者认购大额存单的起点金额由30万元调整至20万元。四是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积极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增强央行引导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16年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运行,“收盘汇率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双向浮动弹性显著增强,兑一篮子货币汇率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也显现出明显的双向波动态势,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2016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略有贬值。2016年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4.83,全年下行6.05%。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截至2016年末,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37.34%和47.14%。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贬值,兑欧元、日元、英镑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有升有贬。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分别较2015年末贬值6.39%、2.90%和9.59%,兑英镑升值11.51%。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专栏七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2017年2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将中间价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时段由报价前24小时调整为前一日收盘后到报价前的15小时,避免了美元汇率日间变化在次日中间价中重复反映。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有效提升了汇率政策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在稳定预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2017年5月,针对全球外汇市场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经充分研究讨论,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一致同意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增加逆周期因子,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报价更充分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实地体现外汇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从运行情况看,新机制有效抑制了外汇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增强了我国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因素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17年6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744元,较上年末升值2.40%,市场汇率收于6.7796元,较上年末升值2.51%。
第四部分 趋势展望展望2017年,人民币国际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使用渠道将进一步拓宽。人民币国际化将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将不断增强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不断优化,将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也将稳步扩大。
二、人民币投资货币功能将不断深化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强,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境外主体参与我国金融市场将更加便利,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有望持续增长。
三、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将逐渐显现
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人民币国际接受程度将不断提高,各国央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意愿将逐步上升。
四、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
与相关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的合作将继续加强,双边本币互换机制和双边本币结算协定将进一步完善,双边货币合作将在便利两国贸易和投资、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五、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
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和人民币清算安排的不断推进,人民币清算效率不断提高,跨境清算网络不断完善。与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相适应的会计准则、评级制度、税收政策也将不断完善。